(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3讲高考解题误区防范课件.ppt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3讲高考解题误区防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3讲高考解题误区防范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3讲 高考解题误区防范,防范1 图文漫画类考题的迁移、转化能力欠缺 高考命题通过表格数据、漫画、照片、文物、文字描述等图文形式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将图文信息转化为具体史实,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或客观的历史评价。一般解这类题目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维严密性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图文信息与所学史实衔接不到位,转化成具体知识的意识不足;数据分析解读视野不够开阔,忽视了史料数据的时代性史实价值等。,例1 (2017北京文综,22)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
2、欧洲煤钢联营,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他终于上道了”及漫画中的“美国纳税人、加油欧洲、自立”可以看出,“他”指的是欧洲。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铺平了道路,故C项正确。1933年罗斯福新政力图缓解经济危机,与欧洲联系不大,A项错误;1946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D项错误。,防范2 考题涉及时间节点的知识模糊不清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考查时间的选择题,但其考法是并不直接表达对应性的时间,而是选择时间段中的某一个点,诱导和迷惑部分考生做出错误的选择。例如,试题直接标出的
3、时间是1960年,考查方向是询问我国处于第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如果考生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19531957年,则可推断出1960年我国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例2 (2016海南单科,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题干时间节点“1760年到1850年间”,从题中“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
4、80多倍”信息,可见英国国内已经无法满足原料的需求,不得不依靠海外,故选C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时间“1760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故B项错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农业商品化也相应地完成,与“迅速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防范3 审题思维方向缺乏反传统特征 一般来讲,大多数人习惯于正向思维,习惯于用教材陈述的观点来回答试卷中的问题,但高考试题中的逆向思维、反传统的考法却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对程朱理学的考查,偏重于对塑造人格和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进步作用;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考查慈禧太后、李
5、鸿章等人的历史进步性等。克服这类试题的思维误区,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主观臆断,盲目地将所学知识生搬硬套到答题中去。,例3 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本质的怀疑日益加深,为此,他于1942年10月阐述对外方针:“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承担责任,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美国对此举大为赞誉。材料暗示( )A.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B.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C.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D.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分析 本题需要从反传统思维角度理解。据题干蒋介石怀疑美国援华本质,称中国抗战没有私心,暗示美国援华有私心,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矛
6、盾尖锐,故B项错误;美国赞赏蒋介石言论不能代表整个国际社会,故C项错误;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为材料字面意思,故D项错误。,防范4 对基本史学理论运用及时代性特征把握不准 历史学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期的人或者同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观点不会完全相同。在修史过程中著述者也会依据统治者和时代需要调整视角和结论。例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随着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观被史学界广为接受,史学家们对这些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从“地位较高”到“地位较低”的转变,甚至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叛乱而不是革命运动。,例4 (2017全国,35)20世纪70年代
7、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分析 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但也具有一定主观色彩,A项错误;B项太绝对,排除;材料说明同一回忆录,在不同年代版本中翻译出来后,内容均有不同,体现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接近历史真相。故D项正确,C项错误。,防范5 理不清历史线索,时空意识欠缺 高考命题重视历史发展的线索、时空观念的考查,可以清晰地呈现历史发展轮廓。 一般从阶段特征、
8、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社会转型等角度命题考查。 例5 (2016海南单科,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紧扣“1942年”的时代背景。1942年是中国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选B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
9、;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故D项错误。,防范6 理解时代特征的实证意识运用不足 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高考命题注重从时代特征角度命题考查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及结论,学生解答此类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依据时代背景,作出科学的理解和判断,实证意识不足或借助时代特征分析问题意识不足。,例6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
10、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936年”,根据时间联系时代背景,可知1936年,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而西方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故选B项。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只是欧洲第一,并非世界第一,故A项错误;自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
11、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主要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它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防范7 热点主题类问题解答能力欠缺 主题类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在题干引文中直接给出本题考查的核心主题,二是题干引文中没有直接显示题目主题,而是将主题隐含在设问中。主题类问题情境的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覆盖面广,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充分的整合能力,试题难度稍大。解答这种题目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主题是什么。其实就是进行联系对比,围绕同一主题组合而成的材料,或是类似的情形,或是截然相反的情形,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间的关系。,例7 (2016全国,40)阅读
12、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
13、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分析 第一步:读读题引(清人口问题)、读设问(清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及简要评价)、读出处(明清经济史、康有为全集)、读正文(带设问读材料,
14、注意材料与人口膨胀问题有关的关键信息)。 第二步:审第一是审分值(第一问分两小问;第二问分两小问),确定要点数量;第二审设问采取“四定法”审设问:定向(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定法(第一问说明;第二问概括、简要评价)、定位(第一问原因、影响;第二问主张、评价)、限定(清中期、近代学者)等。 第三步:写组织答案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人口政策、经济措施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综合分析。,答案 (1)原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命题 特色 策略 解题 误区 防范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