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7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人民版.doc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7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7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人民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7 讲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 1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1905 年 8 月,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
2、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3.评价(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3)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易误警示 平均地权不同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二、新三民主义的
3、提出1背景(1)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2提出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 ,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3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图解历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理解史料
4、研习归纳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发展史料一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史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史料三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
5、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 , “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 ;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3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其虽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2)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3)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
6、。注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人民都来解放”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提示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民族统一。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提示 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
7、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史论归纳1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8、。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4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内容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不同点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相同点作用 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探究新三民主
9、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史料一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孙中山选集史料二 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 ,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
10、由与独立,始有可望”说明孙中山对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2)史料二中“革命的三民主义” “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 “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说明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紧密。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及革命的力量是如何认识的?5提示 孙中山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逐渐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的认识。提示 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果不要农工政策,不“唤起民众” ,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想取得胜利,必须取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
11、民众” ,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史论归纳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1)三大政策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孙中山通过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认识到欲求三民主义实现,必须抛弃依靠军阀、幻想取得帝国主义帮助的做法,寻找新的革命方法和革命力量,因而形成三大政策。在共产国际、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和更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必然要求。如果没有“联俄” ,没有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那就必然倒向帝国主义;如果不“联共”和“扶助农工” ,就必然要反共并导致民主革命的失败。所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成功实践的必然要求。(
12、3)三大政策为新三民主义的实行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三大政策确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大力援助,得到了掌握先进思想武器、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踊跃参加,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积极支持,这就使三民主义有了实现的基本保证。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A 根据材料“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属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部分,故 A 项正确;三民主义中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 B 项错误
13、;C、D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D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 A 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 B6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 C 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 D 项正确。31919 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 ) 【导学号: 62160134】A否定
14、了倾覆满清的作用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C 材料中强调的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并没有“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 ,故 A 项错误;五族共和在湖北军政府建立时已经提出,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与“汉族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 “合为一炉而冶之” ,都是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说明他主张各民族平等的同时,一致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故 C 项正确;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与孙中山民族融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41924 年 1 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
15、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D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 项正确。考点 2 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诞生(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十月革命
16、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 “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过程:1921 年 7 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民革命的7实践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标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成熟(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
17、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义: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3发展(1)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2)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轻巧识记 数字法记忆毛泽东思想(1)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2)三个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18、、独立自主。(3)三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4)三项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5)四个阶段:酝酿、形成、成熟、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历史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以来, “左”倾错误及个人崇拜的影响使国家前进艰难。2发展历程(1)提出: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2)标志: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标志着邓小
19、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3)发展: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4)深化“南方谈话”: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主要观点有:判断实践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中共十四大:1992 年 10 月召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1
20、997 年 9 月召开,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概念阐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教材补遗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4)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7)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经济体制:社会
21、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0)国家统一:“一国两制” 。(1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确立(1)2000 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2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3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
22、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2)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轻巧识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一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折点。(2)两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五次会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史料一 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
23、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 年 10 月)史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 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史料解读(1)史料一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省略号分层是解读本史料的切入点。关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13 现代 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理论 成果 27 20 世纪 以来 重大 思想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