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课后限时集训.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课后限时集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课后限时集训.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3 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C 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15 年,故 A 项错误;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
2、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 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B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需要两个条件” ,而直到 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
3、包”的办学方针,故 A 项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相符,故 B 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 D 项错误。3 “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共有 100 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61600060】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A 根据材料“1919 年” “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 ,故 A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 ,故 D 项错误。241919 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 ,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C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
5、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 ,故 A 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 C 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 D 项错误。51920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 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A 根据材料“
6、国文为国语 ”“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 A 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 C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未体现,排除 D 项。6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 “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B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7、”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 B 项正确。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3( ) 【导学号:61600061】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B 题干信息说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故 B 项正确。8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
8、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B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 A 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 B 项正确
9、;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 C 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91921 年 6 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 ”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C “宜先求富强”说明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 A 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说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13 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课后 限时 集训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