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4单元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课后限时集训.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4单元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课后限时集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4单元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课后限时集训.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9 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以下是史料记载 1840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B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 184
2、01886 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B 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导学号:61600043】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C 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
3、化进程加快,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 C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 D 项错误。3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C 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这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进2步作用,故 A
4、 项错误;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促进社会的进步,故 C 项正确;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4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收入来源 1850 年前19 世纪 90年代早期20 世纪初地税、贡粮 30 32 33外贸关税 4 23 39捐纳功名及官职 4 5 4其他收入累计 5.6 28 27总计 43.6 88 103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苟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
5、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C 20 世纪初,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外贸关税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税,故A 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增加幅度不大,故 B 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世风日下,故 D 项错误。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 1895 年到 1898 年的 4 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 62 家,资本总额 1246.5 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前 20 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战前的 7 倍。这主要得益于( ) 【导学号:61600044】
6、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C 根据题目中时间“从 1895 年到 1898 年”可知是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并未出现大力推动工业化的现象,故A 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 B 项错误;甲午战后,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6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3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
7、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 【导学号:61600045】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 D 项错误。7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 ,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 2000 多万两;天津在
8、 1912 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 125 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B A 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 年初”可知,这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 C 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 D 项错误。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
9、“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A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故 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 D 项错误。9鸦片战争后, “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晚清 经济结构 社会生活 变化 西方 学习 思潮 课后 限时 集训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