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pdf
《(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清单 初中课标古诗词曲首鉴赏一、关雎诗经原 文赏 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技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了“兴”的手法,以一对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了和谐的气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达技巧:用采摘荇菜起兴,写主人公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 “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难耐的相思之情。炼字:“悠”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的两个“悠”字都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出了主
2、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寤寐思服”将主人公追求、想念淑女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表达技巧:这几句用采摘荇菜起兴,虚写出了男子想象把意中人娶回家后的情景。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主旨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直率,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二、蒹葭诗经原 文赏 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
3、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表达技巧:以“蒹葭”起兴,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前四句既点明了时节和环境,又点明了地点,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借景抒情,写出了主人公思不可及、行之不易、欲见伊人而不得的形象。情感:“萋萋”“采采”与前文中的“苍苍”对应,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追寻时间之久。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
4、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旨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了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原 文赏 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表达技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呼应,表明其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为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表达技巧:后两句采用远景描写,写出了
5、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主人公亲友的离去。 年中考年模拟续表原 文赏 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表达技巧:近景描写,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家中无人、庭院芜杂的荒凉破败的画面。内容理解:诗人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后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摄取了中庭、井边随意生长的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家中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情感: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
6、“不知饴阿谁”,表现出主人公的孤苦伶仃。表达技巧: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主旨 本诗借写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四、观沧海东汉曹操原 文赏 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炼字:“临”“观”两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表达技巧:采用写实手法,三、四句写俯瞰沧海,海水
7、荡漾、山岛耸立;“树木”“百草”写近观静景;“秋风”“洪波”写远观动景。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波澜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和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从“若”字可以看出,“日月之行”四句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表达技巧:借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还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
8、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五、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原 文赏 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表达技巧: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以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山气日夕
9、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写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的归还。表达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内容理解:“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结尾,给人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主旨 这首诗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六、木兰诗乐府诗集原 文赏 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表达技巧: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女叹息”暗示木兰此时无心织布。问
10、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感到疑惑,从而引出问和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表达技巧:“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征兵催促之急。情感:“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对父亲的爱以及对国家的忠心。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原 文赏 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的情景。前四句
11、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对应征一事的极度重视。表达技巧: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途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技巧: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军营的艰苦生活。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12、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内容理解:木兰还朝辞官既出于她不慕富贵的品质以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因为她身负秘密,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实情,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表达技巧: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内容理解: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爷娘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了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出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为,写出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
13、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以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表达技巧:“火伴皆惊忙”表现出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出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表达技巧:比喻结尾,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秘密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主旨 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原 文赏
14、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了开阔的意境,还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内容理解:开头写景,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感:前两句既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后两句“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主旨 诗人以一
15、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要乐观面对离别。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八、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昻原 文赏 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情感:回首过去,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展望未来,看不到当今的英主。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包含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主旨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们遭受困厄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年中考年模拟九、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原 文赏 析客路青山外,行舟
16、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达技巧: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炼字:“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的小景。表达技巧: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写一幅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炼字:“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哲理:前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
17、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必然规律。表达技巧: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作用:尾联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主旨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十、使至塞上唐王维原 文赏 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内容理解:叙事。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由“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表达技巧: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
18、“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照应,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炼字:“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长”表现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表现出了落日之低之大,独挂在蜿蜒的黄河之上,突显出大漠给人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的感受。情感:前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孤寂。后两句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说前线统
19、帅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统帅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表达技巧:“燕然”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和“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路途之远。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原 文赏 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是暮春时节,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技巧:借景抒情
20、,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主旨 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全诗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十二、行路难(其一)唐李白原 文赏 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技巧: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
21、技巧: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原 文赏 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内容理解: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三字短句节奏短促有力,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表达技巧:用典,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有一天
22、会像南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主旨 这首诗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表现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十三、黄鹤楼唐崔颢原 文赏 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画面描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飞去,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炼字:“不复返”包含了对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寄
23、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 “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达技巧: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写眼前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有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也清晰可见。颈联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照应,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主旨 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
24、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十四、望岳唐杜甫原 文赏 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达技巧: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炼字:“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首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表达技巧:虚实结合。第三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第四句实写泰山的高耸挺拔。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炼字: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倦鸟归巢,目光由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版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第四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专题 十四 古代 诗歌 鉴赏 讲解 PDF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