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牡一中 2016级高三学年上学期十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 40道。每题 1.5分,共 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 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B.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答案】B【解析】A项不选,西周时没有确立皇权专制;由“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是强调国家的一统的,也就是国家的整体观念,故本题答案选 B项;C 项中的贵族世袭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
2、统治权,有很大的独立性,天子并没有有效地控制诸侯国。点睛: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要分周朝统治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认识。 (1)初期:稳定了政治秩序,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版图。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C. 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 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答案】D
3、【解析】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 “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设置官署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D- 2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 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 ,结合所学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3.毕士安是某朝抵抗派宰相。乾德四年考中进士,后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中,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先后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
4、平章事。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散丞相的行政权,故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宋朝,故 C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答案】A【解析】据
5、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逐渐承担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说明官员有专业化、政务化的趋势要求,故 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中枢机构政务化,而不是协调部门的关系,故 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 C选项错误;中枢机构政务化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没有遏制皇权,故 D选项错误。故选 A。5.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 3 -“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 宦官权力的加强B. 宰相制度的废除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 君主专制的强化【答
6、案】D【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 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 不正确;D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 ”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所学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均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6.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
7、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 、 “裂秀才冠” ,往往自称“山人” ,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答案为 D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 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 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
8、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 C项。7.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 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4 -A. 盟旗制度的建立B. 明成祖迁都北京C. 岭北行省的设立D. 金瓶掣签制完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控制蒙古上层贵族的政治制度,A 符合题意;B 与材料无关;C 是元代的行省制;D 是对西藏的制度。8.东汉班固著汉书 ,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
9、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固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材料没有抑商的信息,排除 A;材料的主旨是关于水利工程由来与过程及治理方策,没有体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 B,选 D;材料没有提到江南水利工程,排除 C。9.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反映出汉代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 官营丝
10、织业生产规模大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5 -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官营纺织业生产规模大,耗资多, 故 C符合题意;A 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D 两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排除。10.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
11、,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1.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对地主官僚有利C. 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
12、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亲王至都督皆都享有永业田,京官都有分田地,农民受到分田较少,材料说明均田制度对地主官僚十分有利,故 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均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故 A项排除。这种均田制度与隋朝经济的繁荣之间不是主要的因果关系,故 C项排除;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D项排除。【点睛】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田数都无从掌握,徭役、赋税也无从征调。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 6 -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
13、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12.苏轼说:“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痔胰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 ”苏轼认为两税法A. 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B. 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C. 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D. 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等字眼意在强调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富者和贫者都是相对公平的,所以材料反映了两税法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土地兼并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
14、小贫富差距的作用,选项 C、D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13.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 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 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 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
15、土地沦为佃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因此有所调整,B 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 不正确;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 不正确;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与北宋中后期,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其是北宋中后期的政策,D 不正确。- 7 -点睛:本题考查了宋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明确赋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受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较深,在此基础上回答即可得出赋税政策的变化实质上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1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 ,谓之墟市。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市场监管宽松C. 岭南出
16、现商业名镇D. “草市”刚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岭南地区村落聚集处有小商贩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商业发展限制较为宽松,故 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乡村商业发展,并不是专业市场,故 A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乡村集市,不是商业名镇,故 C项错误;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 D项错误。15.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 ,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宋朝开封城内商业发达,有餐饮、娱乐等设施,同时又是政治中心,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对外交往的情况,故 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商业环境是否宽松无关,故 B项排除。宋朝坊市制度已经打破,故 D项错误。1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 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A.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B. 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8 -C.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答案】A【解析】【详解】明代中叶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18、市场上产品相对增多,导致绢价与米价相比明显下降。故答案为 A项。材料反映的是绢价与米价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白银,排除 B项;C 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变化,排除 D项。17.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是:A. 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B. 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C. 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D.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
19、“公行”是闭关锁国经济政策之下清政府与外商沟通的一个机构,所以公行制度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公行制度并不是官营手工业形式,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公行是官府的一个机构,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公行制度是古代中外经济贸易的一个桥梁,并非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8.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9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D.
20、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官员退休与君主专制没有必然联系,清朝军机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A项错误;官员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只是退出官场,不能说明其修身齐家的责任意识淡化,故 B项错误;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乞休”的官员越来越多,在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说明士大夫并不仅仅以仕途上的成果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方法,故 C项正确;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这个观念在明朝并没有瓦解,故 D项错误。19.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
21、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A. “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C.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 “不语怪、力、乱、神”【答案】D【解析】孔子对楚昭王有病后拒绝祭祀河神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和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 ,故 D项正确;“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故 A项错误;“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反映了孔子重视祭祀祖先的思想,故 B项错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继承先王的品- 10 -德,故 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
22、昭王拒绝”和孔子的赞扬“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20.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侧面说明A.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
23、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主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故 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B 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是材料直接反映的信息,不符合“从侧面说明” ,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排除 D。21.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 ”“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B. 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C. 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D.
24、 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古代希腊,通过戏剧作品或在观剧过程中对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的表彰等,达到激励城邦公民积极参军参战维护城邦利益,体现了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D 正确;A 说法与史实不符;B 说法本身不正确;C 是材料的现象的描述,与题干“本质”的要求不符。- 11 -22.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 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 使妻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第一 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