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煤建司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考查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A. 汜(fn)南 飨(xing) 倍德(忘恩)B. 淬(cu) 不知(知道) 共(gng,供给)其乏困C. 刀俎(z) 何厌(满足)之有 非常(意外的变故)D. 阙(qu,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八创(chung)【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B 项, “不知”:“知”同“智” ,明智。所以选 B 项。【点睛】高考
2、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 (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 “ 气氛”中的“氛” 。 (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
3、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 ,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
4、,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2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 距关,毋内诸侯。C. 图穷而匕首见。D. 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
5、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B 项, “距”通“拒” ,把守。 “内”通“纳” ,接纳。C 项, “见”通“现” ,显露。D 项, “知”通“智” ,明智。所以选 A 项。【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沛公军
6、霸上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 军队 对对方的敬称 替代 替B. 驻扎 执掌事务 交换 被C. 驻扎 对对方的敬称 替代 给予D. 军队 管理事务 交换 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3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执事” ,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易”动词,替代。“为” ,给予。故选 C 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
7、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 “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
8、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樊於期乃前曰 邻之厚,君之薄也B.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比诸侯之列C.
9、 函封之 皆白衣冠以送之D. 越国以鄙远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 项, “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厚” , “薄” ,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变雄厚;变薄弱。C 项, “函” ,名词作状语,用盒子;“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D 项, “鄙” ,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夜”,名词作状语,连夜。所以选 B 项。【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后面带宾4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
10、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踢” 。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 ,带补语“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 ,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 ,用作动词“游水” 。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方位名词
11、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 ,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
12、,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 ,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 。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活之”即“使之活”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晋侯饮赵盾酒” 。 “饮” ,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 , “死”是为动用法, “死国”即“为国而死” 。5
13、.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A.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秦王购之金千斤C. 见燕使者咸阳宫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答案】A5【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故本题选 A 项。例句是被动句。A 项,被动句。 “见”表被动。B 选,定语后置句。 “金千斤”正常语序“千斤今” 。C 选,介宾短语后置句。D 选,介宾短语后置句。所以选 A 项。【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
14、下几种:1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 “者”的句式中,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5、。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 ”“受(于) ”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 “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
16、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 (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是”或“专” “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6不译。如成语“
17、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6.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财B. 荆轲
18、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进兵北略地 略:夺取C. 今闻购将军之首 购:购买今行而无信 信:信用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厚遗秦王宠臣 遗:赠送【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 项, “购”:重金收买,悬赏捉拿;“信”:信物。A 项, “币”:礼品。B 项, “谢”:道歉 AB 两项错一个。D 项,全对。所以选 C 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
19、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 “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7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
20、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7.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 夫晋,何厌之有?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C. 欲与俱
21、D.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句子的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例句与 B 项,定语后置句。 “知其事”作定语修饰“太子及宾客” 。A 项,宾语前置句。应是“有何厌” 。C 项,省略句。补上省略成分是“欲与(之)俱” 。D项,固定句式。 “所字结构” 。故本题选 B 项。【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 “者”的句式中, “者”不译,只
2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 ”“受(于) ”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8以见放。3
2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
24、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 (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是”或“专” “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煤炭 建设 公司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