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一、选择题(24 题,48 分)1. 以“人” “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 24 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 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接受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 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D. 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经常出现诸侯国之间战争和以下犯上的事件,因此,诸
2、侯、卿大夫订立承诺、盟约并要求对方信守承诺,故答案选 B;西汉以后,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故 A 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故 C 项错误;“信”在春秋时已产生,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 “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的崩溃进行思考。2. 儒家“尊王” 、 “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墨子主张“非攻” “兼爱”【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 “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 2 -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C 正确;ABD 与解决“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 “地方权力过大”无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3. 古代儒
4、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 C 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 A 选项错误;B 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 D 选项错误。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
5、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4.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 商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C- 3 -【解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版图;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
6、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 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 公元 1181 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陆九渊的讲习最能感动朱熹和众学生的应当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伦理纲常D. 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朱子理学和
7、陆九渊心学都认为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都极力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 正确;A 项不符合心学的求理方法,其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不是格物致知,这是二者的区别,所以排除 A、B 两项;D 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判断得出题目实质是让回答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然后有选项中选出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即可。6.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 法家、道家、儒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墨
8、家、法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 4 -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要知道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
9、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7.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 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 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
10、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A 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 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 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董仲舒思想主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提倡孝道。
11、8.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5 -C.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 ,可知高僧慧远把儒佛进行了融合,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势,故 C 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排除 A;“忠孝之意,表于经文”体现了儒佛融合,B 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故排除 D。9. 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
12、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错误;在政治上主张批判君主专制,要求统治者行仁政,这是对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确;治学上主张求学应当务实,应当经世致用,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综上所述,正确, 错误,排除 ABC,所以选 D。10.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
13、欲”的修养论, “格物” 、 “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 树立宋明理学的独尊地位- 6 -【答案】C【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故 C 项比 A 项更符合题意,故 C 正确,A 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产生的,故 B 错误;D 材料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注意题目的要求“根本出发点” ,宋明理学家理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11.
14、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本书最有可能是A. 齐民要术B. 授时历C. 农书D. 农政全书【答案】D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明朝时传入我国,根据时间判断个选项即可。12.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B. 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C. 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
15、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 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答案】C- 7 -【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 C。A 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 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 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
16、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3.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类别 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 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答案】D【解析】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
17、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 A 项错误;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 C 项错误;从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 D 项正确。14.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由此可见A. 民族危机加剧是产生这种观点的历史背景- 8 -B.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C. 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
18、与认异态度D. 是天朝上国狭隘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选择西学的优点进行学习,即体现了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乾隆年间尚未出现民族危机,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乾隆年间尚未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选择性的学习而非狭隘观念,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5.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B. 统治者实施新
19、政必须要坚决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英雄之言” 、 “ 势必至此” 、 “ 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了肯定,认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既体现“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的观点。C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其余 BD 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20、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李贽的思想。16. 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此处“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A. 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B. 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C. 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9 -D. 历史典籍与碑刻史料【答案】C【解析】 “地下之新材料”指的是殷朝的甲骨文,要注意是“殷”本纪, “纸上之材料”也只能是指文献记录,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的选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由于王国维是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提出这一说法,所以,纸上的材料应该是指有关殷代的文献记录。至于其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永春县 第一 中学 2016 _2017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