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会宁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高一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
2、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 ,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
3、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 。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 ,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 ,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与李
4、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2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C.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D.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
5、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B.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C.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D.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
6、,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A 项有两处错误,即“偷换概念”和“强加因果” ;“李白”不同于“李白思想” ,这里属于偷换概念;“因此”这里显然强加因果,原文是“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 ,而这里属于曲解文意,事实上李白思想并没有使纵横、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体,指根基;用,指借鉴。B 项 “范围扩大” (或偷换概念) ,原文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 , “儒家亚圣”不等于“儒家” ,明显扩大了范围或偷换
7、了概念。C 项强加因果, “导致”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B 项,犯了“或然变必然”错误,原文语意是“恐怕” ,是推测之意,而这里变得肯定与必然。原文: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 ,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3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3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犯了“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及“绝对片面”的错误, “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原文: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这不是作者的认为,而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点睛:这是一道归纳
8、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置,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 ,并非选项所说的“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 ,这只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非作者的认为,可知选项于文无据。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那是 20
9、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 去应
10、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4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
11、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 ,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
12、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 餐,
13、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4. 下列对小
14、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起初, “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5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B. 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C. 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 ,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D.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5. 概括小说第二段主要
15、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案】4. B 5. 第二段主要写了 “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 法实现。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6. 天资聪颖,性格坚强,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
16、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 ,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B“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理解有误。【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解答此题,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该段内容,
17、一是回答该段在文中的作用。该段文字主要写“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的窘况以及一次求助,概括时最好分点陈述。因为此段处于文章开头,所以分析作用时,应着重从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考虑。【6 题详解】6试题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 ,也可以找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 ,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语言、动作等入手,注意细节描写。要根据“父亲”在文本所叙述事件中的表现,根据文本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天资、性格、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天资聪
18、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性格坚强,自尊心强。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入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
19、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 7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2015 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 150 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
20、”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 2016 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 亿美元。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摘自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 ,2016 年 7 月 27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斯诺普科夫认为, “一带一路”战略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7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
21、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 ,2015 年 7 月 26 日)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 37 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 64 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 2016 年的评估相比,2017 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
22、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上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 ,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2017 年 1 月15 日,有删改)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
23、国的经济合作力度。B. 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C.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D. 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 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时间不同,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8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三则材料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
24、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B. 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C. 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答案】7. A 8. A 9. 从历史的角度看, “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 丝绸之 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会宁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