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doc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9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 世纪6090 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仿行制度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毛泽东思
2、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整体感知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时期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主旨归纳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考点 1 顺乎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对应学生用书第 232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 “师夷长技”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直
3、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2(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表现(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代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评价(1)洋务思想是对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
4、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当时的传统观念形成冲击,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师夷长技”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只看到中西方之间在器物层面的差距,没有认识到根本的制度差距。教材补遗_“体用之争”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 ,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
5、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二、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3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
6、子改制考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 天演论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意义: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影响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易误辨析
7、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 ,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考课题表类别 命题者 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4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
8、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 。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考课题表试题的类别有格致(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史料二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失败的原因,省略号是将史料二分层的关键符号。(2)史料二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
9、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提示 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的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史论归纳1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
10、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2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
11、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2、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 “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
13、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提示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2)根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史论归纳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6(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
14、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15、。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A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制外来的侵略,故 A 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 C 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 ,但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2(2017保定模拟)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
16、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 【导学号:02990106】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B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 A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 C、D 两项错误。73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
17、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造成的,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各阶层对变革思想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4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
18、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这说明王韬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B 王韬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不可能是其思想主张,而且材料也没有对“中体”的相关提及,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利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武装暴力”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体现,而且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早期维新派向来是不主张
19、暴力革命的,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看出,王韬已经明确指出商战富国属于舍本逐末的做法,故 D 项错误。考点 2 新芽绽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应学生用书第 235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20、、鲁迅、蔡元培等。8(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5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局限性。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
21、崇拜等。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原因(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国际: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表现(1)传入: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发展系统介绍: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刊物劳动界 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1921 年,以马克思主
22、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9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
23、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呐喊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
24、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示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 ,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10史论归纳新文化运动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文化 成长 历程 13 单元 20 世纪 以来 中国 重大 思想 理论 成果 29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