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 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C. 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D. 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 “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说明了当时国家并非是中央集权制度,而是分封制的国家,故本题选 B。AD 属于雅典民主国家特
2、点。C 出现于秦朝之后。2.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 ,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 ,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 ,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 ,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A.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B.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C.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D.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周王室分封先代圣人的后人为王,有利于树立民众的威信,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 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 错误;B 中特权不符合题意;D中改变面貌不是材料主旨。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
3、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B.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2 -C.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秦朝统一了全国后,结束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故选 B。A 是春秋战国后期;C 是商鞅变法时期;D 不符合材料地方制度特点。4.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 行
4、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幅图片“齐” “鲁” “宋”等名称,可知这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第二幅图片中“辽东郡” “琅琊郡” “渔阳郡”等名称,可知这属于秦朝时期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体现的正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的繁简问题,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 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
5、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 3 -A. 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B. 国家大事丞相都要参与决策C. 丞相位高权重D. “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 ”“亚夫曰:高皇帝约: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制度。6. 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
6、,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 10 万(文帝时减为 4 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 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B. 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C. 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D. 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答案】B【解析】汉代选官制度找不到不同的群体,主要目的是加强统治的需要,B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秦朝时期已经打破世卿世禄体制,C 错误;D 不符合主旨,排除。7. 两汉时期,在“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观念的影响下,当时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之说。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据此可知A. 两汉时期社会风气淳朴B.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达C.
7、 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D. 儒家思想关注身后世界【答案】C.8.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 4 -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
8、地方之间的矛盾,故 B 项正确,A 项反复无常说法错误,C 项不断提高错误,D 项唐末中央集权受到削弱。9. 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 B. - 5 -C. D. 【答案】A【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是决策机构、审议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分别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故排除 BCD,选 A。点睛:将复杂的知识用示意图的形式反映出来是对教材知识的抽象概括,除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还有宋代的府三司制等。突破的办法是多读教材,体会教材中涉及到各要素的关系,这
9、样,由具体为抽象,知识点清晰而一目了然。10. 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 “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 明确官员的职责B. 减少吏治腐败发生C.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D.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贿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 C 正确。明确官员的职责,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之间没有因
10、果关系,故 D 错误。吏治腐败的原因众多,材料只能反映官员权力的制约,故 B 错误。- 6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集权的相关知识。宋代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11.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趋势是A. 重视后者轻视前者B. 重视前者轻视后者C. 后者主导前者D. 前者主导后者【答案】C1
11、2. 在古代儒生的笔下,夏商周三代是值得顶礼膜拜的黄金时代,但程颐却说:“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 ”其中与“本朝百年无内乱”有关的是A.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B. 开创科举,选拔人才C. 授田于民,安顿流民D. 分化事权,收权中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根据“程颐”确定“本朝”为北宋,进而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定选项。汉代设置刺史,故排除 A 项;开科举是隋朝时期,排除 B 项;授田于民是北魏的均田制,排除 C 项。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12、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分割宰相权力;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内乱的基础。故 D 项符合题意。13.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 7 -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
13、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B 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所拥有一定的大权,而不是强调行省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和制衡的关系,排除 C;中书省才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D。14. 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A. 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B. 科举制程序日益规范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 用人标
14、准侧重道德品行【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科举制考试程序的严格化,体现出科举制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科举考试的严格性,故 A 错误;材料中论述是科举考试,与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 C 错误;科举考试仍然注重考试成绩,故 D 错误。15. 明朝地方设“三司” ,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 。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C.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D.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8 -【答案】C【解析】明朝地方设“三司” ,互不统属,清代设置固定督抚制度
15、,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C 正确;B 错误;这一措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A 错误;D 中根本说法错误。16. 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这反映了A. 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B.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C. 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D.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答案】D【解析】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说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不单纯是八股文和经义等,还设置了具体水利等使用知识,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的内
16、涵,D 正确;A、B 和 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 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损害国家主权之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这一现象说明A. 利益均沾符合中国利益B. 协定关税有利外贸稳定C. 中国官员贪污腐败无能D. 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说明晚清政府官员对于西方外交知识的不熟悉,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D 正确;A 中符合中国利益错误;B 中协定关税是破坏外贸;C 中贪污腐败无能无从体现。18.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17、庚申之变 。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为道光洋艘征抚记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士人开始睁眼看世界B. 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C. 英法联军未能被安抚- 9 -D. 鸦片战争传播进化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后 20 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说明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B 正确;A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C 不符合材料主旨;D 是戊戌变法时期。19. 19 世纪 60 年代,李鸿章曾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 列强入侵与农民运动的冲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赣州市 十四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