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9 届高二年级第八周半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宗法观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祖先转达其实是在祭祀、崇拜自己的祖先,意在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其实已经形成,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最高神是“帝”而非祖先,即祖先的地位不高于神,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项 B 错在“完全” ,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自身正确,但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2.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3、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答案】A- 2 -【解析】材料关键词“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 “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选 A;BD 是从分封制或宗法制单个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中“彻底”表述不当,排除。3.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 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
4、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 D 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 C 项。4.礼是指较
5、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 C 项符合题干要求;A 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 项中原有的等- 3 -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 D 项无从体现。故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
6、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5.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7、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 ,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可见秦汉时期设的朝议制度和唐代设立的三省制都有利于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 D
8、 项。7.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A. 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 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4 -D. 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答案】B【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 B 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 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
9、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8.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
10、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 项正确。ACD 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题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结合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即可得出答案。9.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 ,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
11、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5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既要刑法又要礼,即材料强调了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才能治理好国家,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法要并举而非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礼法思想而非儒道思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法要并举而非慎刑主义,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强调了礼又强调了法。10.北宋元祐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
12、今元祐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 ”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这说明宋代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赋役负担不断加重D. 劳役制度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到“总计家业钱均定” 反映了力役征发逐步向以户等(赀产)为摊派对象的过渡,表明国家力役征发从“以丁为本”的时代逐步演进到“以地为本”的时代,故 D 项正确;AB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1.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
13、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A.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 巩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D.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6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对于平民家里财产等进行统计主要是加强管理的目的是保障政府赋役征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故 A项正确;小农经济增长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故 B 项错误;巩固大土地制度
14、不是秦朝管理户籍主要措施,故 C 项错误;封建社会国家是压制商品经济发展,故 D 项错误。12. 四书训义中写道:“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这种观点:A. 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B. 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C. 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D. 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农业和商业相互结合,财用足。指出了工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 A。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相关问题;D 项分工合作材料也未体现。考点:明清进步思潮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
15、、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1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令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 ,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 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 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 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
16、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7 -可以看出,市镇在维系周边农村中起到纽带的作用。故选答案为 B 项。A 项说的是与市场联系较少,材料并未体现这层意思;C 项说的是地方自治,中国古代并未产生普遍的地方自治;D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并非商品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市镇的作用14.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
17、东地区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答案】A【解析】题干说的是清代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竞争中出现了分化,有些人因为在竞争中出于不利地位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而另外一些人则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里的沦为雇工和雇工经营反映的是在农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选 A;题干体现的是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没有体现商业,故 B 错误;上述材料体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但没有体现技术改进,故 C 不符合材
18、料原意;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解体,故 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15.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A. 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 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D. 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徽商把从事商业的资本用于投资土地,没有运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现状不利于资- 8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 B 正确;宗法制不是材料中体现主旨,故 A 错误;晚明的腐败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 C 错误;D 中
19、破坏小农经济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16.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A. 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 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 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 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故
20、B 项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C 项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材料既反映了管仲的功绩,也反映了管仲的不足,故 D 项错误。点睛:注意理解“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意思。这句话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结合当时背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17.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21、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体现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B 体现荀子的唯物思想,C 体现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孟子无关;D 符合题意,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考点:儒家- 9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等功能。从高考命题来看,题型多样,材料呈现形式新颖,情境化趋势很强。18.子曰:“饭疏食饮水(吃粗食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材料反映了儒家A. “顺应自然”的价值观B. “积极人世”的实践精神C. 重“义礼”的道德原则D. “仁政无敌”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吃糙米,喝冷水,弯曲胳膊把脑袋枕在上面,快乐也在其中了。不符合道义就富有并且尊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反映了儒家重视“义礼” ,C 正确;A 是道家思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积极人世”的实践精神,排除 B;材料只是体现了儒家重视“义礼”的道德原则, “仁政无敌”程度表述不当,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联系儒家思想内容解答即可。19.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
23、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A. 崇尚空谈的形象B. 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 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答案】B【解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字眼体现的是当时儒家的关心社会、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儒家并非空谈,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是宋明时期的理学,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努力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10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
24、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20.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 、 “立德、立功、立言” ,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A. 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C. 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D. 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答案】A【解析】考查儒家的哲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儒家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即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故答案选 A。B 选项”三教合一“是唐时期的思想潮流,强调儒释道三者相互结合,与题意无关。C 选项,题意并无体现君权神授的理念,无法体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学期 半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