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县中学 2019 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 ,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
2、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 C 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 D项错误。故选 C。2.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 ;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A. 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 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 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 周公奉行礼制长治
3、久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 ,说明孔子试- 2 -图通过社会变革,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公的民本思想,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答案】B
4、【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 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 错误。【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 A、C、D 即可。4.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 ;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A.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
5、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D.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涉及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 (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综上所述,A 最符合题意。5.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 。- 3 -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6、识可知,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导致汉代士风多“守文之徒” ,故 C 选项正确;重文轻武属于宋代的特点,不属于汉代,故 A 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继承与发展,故 B 选项错误;汉高祖时代到汉武帝时代都是国家统一的,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6.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 “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答案】B【解析】据材
7、料“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 B 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应试以求闻达” ,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7.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 ,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 根植于小农经济
8、主导的社会现实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答案】C【解析】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 4 -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其心学理论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C 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 D 项错误。8.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A. 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B. 扩
9、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天子之位传子”可知是王位世袭制;“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可知官吏任免以才识为主,故“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体现了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C 项正确。A 项是对题干的臆想,且理解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B。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9.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清朝朝代 科数 八旗举人人数顺治朝 2 112康熙朝 16 635乾隆朝 27
10、 1090A. 儒学影响得以扩展B. 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 选官注意地域平衡D. 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答案】A【解析】- 5 -清代沿用明代八股取士,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中举人数逐渐增加,表明儒学对满洲贵族的影响不断增强。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 B、C、D 项。10.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 解释A 中外朝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常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11、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齐民要术杰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D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是决策机构,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故 B 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农书,故 C 项正确;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思想,故 D 项错误。1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
12、重要的史料。下面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6 -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成,故 A 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故 B 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 C 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的地位,所以 D 项
13、正确。点睛:“中国”名词的产生就来自于分封制中分封诸侯镇守四方,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本身既带有天下之中、天下共主的意味。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教育的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 D 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 。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
14、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 7 -据此作出正确选择。1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据材料“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俗浅陋之书和佛经适应了民众的需要故先出现雕版,这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 B 选项正确;儒学复兴与雕版印刷
15、发展之间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故 A 选项错误;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过于片面,故 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雕版技术革新,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1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 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
16、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 D。所以选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 8 -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A. 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 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D. 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答案】B【解析】由“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
17、千石的高位”可以推断出此时相权很大,甚至威胁到皇帝,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刺史,另外刺史是汉武帝在全国十三个州设立刺史;C项不选,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不符合史实;D 项不选,郡国并行制是地方制度,而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君相之间的矛盾。16.在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A. 人治为主,法律为辅B.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法律为主,人治为辅【答案】A【解析】从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
18、道德水平”可以看出地方案子是不是合理,完全取决于地方官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也就是老百姓经常所说的贤臣治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的突出特点,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故 B 项排除;材料主要是讲社会治理以人的判断为标准,而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政体的特点,故 C 项排除;D 项表述和材料正好相反,中国古代是人治为主。点睛: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是解题的关键。17.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 9 -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
19、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
20、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8.1723 年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即以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但后来却逐步形成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高薪”和“养廉”成反比关系 B. 养廉银制度推行的力度还不够大C. 统治者的态度是整顿吏治的关健 D. 在“人治”之下腐败难以避免【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雍正皇帝企图高薪养廉,但结果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下腐败很难避免,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是材料
21、现象的另外一个表述,没有得到认识;B 项错误,与“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不符;C 项错误,统治者态度影响整顿吏治但不是关键。19. 根据南京条约 ,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 ,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 南京条约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10 -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 “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
22、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 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 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 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 项排除。所以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0.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 1860 年到 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 21 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 清朝内部矛
23、盾最终得到解决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 “湘军集团中先后有 21位将领担任督抚”都是因为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从而改变了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的状况,故 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C 项“掌握中央政权”错误,排除;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 1860 年到 1864 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 21 位将领
24、担任督抚” ,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清朝政局的变动分析解答。21.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对典正法度、维系纲纪、改善地方吏治及防- 11 -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 “通过建立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情况了解比较全面真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