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宁阳一中 2018 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2018.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和 2B 铅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指定位置。2.单选题(含第 13 题、713 题、15 题、1820 题、2122 题,共 16 个单选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3.试卷其它题目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按题号(第4、5、6、14、16、17、20、21、24 题)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
2、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4.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洁净,书写欠工整、卷面不整洁不清晰的酌情扣分。5.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和答题纸,试卷自己保管。一、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
3、、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 5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 ,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
4、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2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
5、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下列对文章
6、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姓氏文化这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等物质文化里。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
7、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3“红学泰斗”周汝昌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1918 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
8、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 60 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9、。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 10 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 60 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对 1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 1954 年双
10、耳失聪之后,1974 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
11、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 35 岁。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4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先生一生
12、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
13、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 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A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
14、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诗,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书信来往不断。B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C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E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
15、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5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 分)56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呢?请结合文本材料(包括相关链接)简要分析。(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7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7.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所资B.既东封郑 又欲肆西封C.闻道有先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卿能办之诚决8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16、而耻学于师 肃追于宇下C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晋军函陵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必蹶上将军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园日涉以成趣 下饮黄泉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下列各组文言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 复驾言兮焉求 B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C刘备天下枭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蚓无爪牙之利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17、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6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18、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社稷” “社”是指土神, “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B “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宁阳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