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1321.1-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1部分 通则.pdf
《DB32 1321.1-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1部分 通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1321.1-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1部分 通则.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200 A25 备案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 DB32/ 1321.1200 9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 测预警系统 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 : 通则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fixed hazard safety monitoring and early - warning system Part 1: General 2009- 00 -00 发布 2009- 00 -00 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2/1321.1-2009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要求 .2
2、5 系统总体结构 .4 6 系统平台要求 .5 7 一般设计要求 .7 8 系统资源的编码与管理 .9 9 数据格式 .9 10 检验 和验收 .1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报文格式 及编码要求 .11 附 录 B ( 资料性附录 ) 系统编码分类与属性 .19 DB32/T 1321.1-2009 II 前 言 DB/13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 分为五个部分 : 第 1 部分 :通则; 第 2 部分 :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3 部分 : 实体防入侵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4 部分 : 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5 部分 :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
3、预警系统施工条件与工程验收 。 本部分为 DB/1321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 4、5、6 为强制性条款。 本部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 本部分 由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 本部分 由江苏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 本部分 起草单位 : 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上海本安仪表系统有限公司 ; 江苏安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亚太安讯网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本部分 主要起草人: 胡义铭 、孙亮、 赵枫名 、杜宇、 沈磊、 李安江 、 董宇、张国建、 朱坚平、张丽、刘小勇 、徐培 。 DB32/1321.1-2009 1 固定危险源安全 监测预
4、警系统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通则 1 范围 DB32/1321 的本 部分规定了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规范通则 的术语和定义 、 一般要求 、系统总体结构 、 系统平台要求、 一般设计要求 、系统资源的编码与管理 、数据格式 、检验和验收 。 本部分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城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 、存储、经营、 使用单位的固定危险源 (包括场所及设施 ) 安全监 测 预警系统建设 规范 。 本部分 发布之日前所设计或新建的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 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
5、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 3836.1- 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HG/T 20507 -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 设计规定 GA/T 75 -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 统验收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固定危险源 fixed hazard i
6、nstallation 长期或临时生产 、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 , 并达到破坏性能量的场所和设施 。 3.2 危险等级 risk rating 对因为固定危险源事故发生可能遭受的攻击与伤害后果的风险评价结果 。 3.3 设计分界 design boundaries 在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中 , 本级系统与上一级系统及相临外系统的设计终点 。 3.4 设计范围 design range 在固定危险源安 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中 , 系统所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和相关设施的种类 。 3.5 设计深度 design depth DB32/T 1321.1-2009 2 采用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的信号
7、探测覆盖率 、探测精度及信号传输级次等作为衡量指标的要求 。 3.6 资源 resources 由安全防范各功能子系统的实时和历史图像数据 、 预警记录和设备运行的控制权。 3.7 用户 users 用户指在各级平台中 , 对资源有使用要求的操作者 , 包括全局用户和本地用户 。 可以跨平台对图像资源进行操作的用户是全局用户 , 只可以在本平台内对图像资源进行操作的用户是本地用户 。 3.8 管理平台 management platform 管理平台指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决策、指挥、控制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 3.9 汇聚平台 convergence platform 汇聚平台是固定
8、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中间管理平台 , 承担相关系统转发的监控系统信息的接入和向上级指挥平台报告本地系统运行状态 、 事件信息的任务 , 同时还接受 、 执行并转发上级系统的决策信息与控制指令的任务。 3.10 接入平台 access Platform 接入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功 能执行设施 , 属于区域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信号汇集 、 控制和转发的平台 。 4 一般要求 4.1 基本要求 4.1.1 阶段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应纳入固定危险源工程总体规划,并进行综合设计、同期施工 、 独立验收 ,并交付使用 。 4.1.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
9、统建设应符合 GB 50348 2004 中第 3 章的规定 , 并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 4.1.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 施工程序应符合 GA/T 75、HG/T 20507 和 GB3836.1 的规定。 4.1.4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选用的设备、部件产品,应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提供国家质检部门授权的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认证合格证明文件,其中与爆炸危险场所相关的设备 、 部件产品应提供防爆合格证 。 4.2 功能设计要求 DB32/1321.1-2009 3 4.2.1 应考虑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安全因素、物料危险
10、特性、被监控对象的事故特殊性、事故连锁反应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 ,根据工程 危害因素完成安全分析和系统设计 。 4.2.2 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监控网络,对与安全相关的监测预警参数实施监测预警,同时实现上级监控平台对下级监测 预警 系统或接入平台进行的 实时监控 。 通过计算机、 通信 、 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 实现不同生产单元或区域 、 不同安全监控设备 之间 的信息融合 , 并通过人机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可视化 、图形化的监控平台 。 4.2.3 通过对监控数据和信息的智能分析,及时完成故障诊断和事故预警,为操作人员现场排除故障和事故 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 4.2.4 固定危险源安全
11、监测预警系统应实现分层的功能结构 , 区域级监管 系统应与企业 级监控 系统, 以及上级监管 系统 和相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留有接口 、保持联网和通讯功能 。 4.2.5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应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根据现场条件和监控特 点,合理选择 、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 监测预警 设备和设施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 4.3 总体技术要求 4.3.1 通过计算机、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生产单元或区域、不同安全监控设备之间的信息融合 ,信号和网络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隔离措施确保各系统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 4.3.2 固定危险源(储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
12、应设有独立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参数(包括 现场探测仪器的数据) 应直接接入到系统控制台(控制器 )中。 4.3.3 系统所用设备应适用于现场条件和环境 , 以保证检测监控效果和使用寿命 。 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设置的系统 , 应符合现行有效的防爆 、防雷、防静电标准的要求 。 4.3.4 系统控制台(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守的房间或安全场所,在危险场所应符合相关防爆标准。 4.3.5 系统报警等级的设置应同事故应急相协调 , 不同级别的事故 应能 分别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4.3.6 对于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和毒物泄漏等事故的高度危险场所、远距离传输、移动监测、无人值守或其它不宜于采
13、用有线数据传输的应用环境 ,应选用无线传输技术与装备 。 4.4 监测预警目标 4.4.1 固定危险源主要涉及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因监控对象不同,所需监 测参数主要分为 : a) 温度 、压力、液位、流量、阀位等 直接 工艺参数。 b) 气温 、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 。 c) 当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为气态 、液态 或气液两相时 ,应监测现场的气体浓度 。 d) 音视频信号和人员进出留驻 情况 。 e) 明火和烟气 。 f) 避雷 、 防静电装置的接地电阻以及供电状况 。 DB32/T 1321.1-2009 4 4.4.2 储罐区(储罐 ) 根据罐区 的 危
14、害因素 , 罐区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储存介质和储罐特性进行选择 。其 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有罐内介质的液位、温度、压力,罐区内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明火、环境参数以及音视频信号等。 主要的预警指标包括高低液位超限 、高温 、高压、 流量限速 、浓度超高 、明火源和风速等 。 4.4.3 库区 (库) 根据库区 (库) 危害因素 ,库区(库) 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储存介质及容器 、 包装物结构 特点进行选择 。其监测参数 主要有库 区室内的温度 、 湿度 、 烟气以及室内外的可燃 /有毒气体浓度 、 明火 、音视频信号 、人员 进出留驻 情况等。 主要的 预警指标包括温湿度 、 浓度超限 及明火、烟气
15、等 。 4.4.4 生产场所 根据生产场所危害因素, 生产场所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物料特性 、 工艺条件以及生产设备的结 构形式进行选择 。其 监测参数主要有 温度、压力 、液位、阀位、流量以及可燃 /有毒气体浓度 、明火 和音视频信号 等。主要的预警指标包括液位和流量超限、 温度和压力异常 、 浓度超限和明火等 。 5 系统总体结构 5.1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总体结构框图参见图 1。 5.2 结构说明 5.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管理平台、汇聚平台和接入平台三级平台和监测预警功能设施共同构成 。 5.2.2 监测预警功能设施包括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
16、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5.2.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通过音视频 、 数据 、 无线网络等通讯接口与上级和下级安全防范系统相连接 。 承担向省 、市级安监指挥中心提供重要警情报告信息和系统联动请求信息的功能 。 5.2.4 汇聚平台 应具有事件信息显示 、 功能子系统控制 ( 含预案管理)、 事件信息查询 、 存储 、 设备在线管理 、事件信息共享 与联动信号转发等功能 。 5.2.5 接入平台结构 5.2.5.1 由本地子功能子系统的信号采集 、显示 、控制、存储、系统联动与信息转发模块构成 。 5.2.5.
17、2 应具有接入上级平台转发的监控系统信息,向上级管理系统报告本地系统的运行状态、事件信息,接受并执行上级平台控制信令的功能 。 5.2.6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平台 5.2.6.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功能执行设施;应具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现场信号汇集 、显示和转发的功能 。 5.2.6.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至少应包括: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DB32/1321.1-2009 5 ? ? ? ? ? ? ? ? ? ? ?乘? ?乥?图 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
18、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6 系统平台要求 6.1 汇聚平台技术要求 6.1.1 信息接入 6.1.1.1 图像系统的接入配置应 保证足够的带宽 , 确保视频 、音频、数据的传输。 6.1.1.2 各接入平台上传的每路数字图像接入端口带宽应保证足够的带宽,确保视频、音频、数据的传输。 6.1.1.3 现场监听音频的接入配置应 保证足够的带宽 ,确保视频 、音频、数据的传输 。 6.1.1.4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数据,全部要求以 IP 数据包的形式接入 。 6.1.2 显示与控制技术要求 6.1.2.1 可进行切换显示的窗口配置数量,不应低于
19、上传图像的接入平台数量。应配置与应用需求相适应数量的智能图像应用系统和其他探测系统的专用显示器 。 6.1.2.2 实时和历史图像的显示质量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 其他探测系统信息的屏幕显示分辨 率,不 应低于 1024 768。 6.1.2.3 视频监测预警、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的预警事件接入数据的处理 ,应配置专用接 处警数据单元 。 6.1.2.4 配置多路接入 l 路可切换输出的现场音频播放设备 。 DB32/T 1321.1-2009 6 6.1.2.5 数字网络连接系统的控制协议 , 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模拟级联结系
20、统的控制协议 ,应与上级平台相一致 。 6.1.3 汇聚平台信息转发 6.1.3.1 汇聚平台向上级指挥平台转发不低于 10 路模拟图像 ,和 10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l 路双声道立体声现 场监听音频 ;与管理部门控制室之间互传不低于 8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 。 6.1.3.2 汇聚平台与上级指挥系统平台之间 , 至少应配置有足够带宽的以太网络端口 和 2 个可供备用的千兆以太网络端口 ;4 个用于模拟图像和双向低速数据传输的光纤通道接口。 6.1.4 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要求 6.1.4.1 数据存储应具有可靠的掉电保护功能,并采取必要的数据加密技术以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21、被更改, 存储器或存储器关联模组应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在事故后继续可读,从而为事故分析鉴定提供原始数据 。 6.1.4.2 全部接 入图像以 4CIF 格式存储的时间不低于 30 天: 事件图像存储的时间不低于 60 天;支持对所辖区各接入平台远程历史图像调用 ;并具备防篡改存储功能 。 6.1.4.3 探测预警事件和系统管理日志的存储时间不低于 60 天, 支持远程历史信息访问 , 并具备防篡改存储功能 。 6.1.5 权限管理 按 GB50348 的规定和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需求 , 确定信息访问与功能操作的权限管理体系。 6.1.6 预案管理 根据事件处置预案要求,配置预案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1321.1 2009 固定 危险源 建设 规范 部分 通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