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重”的读音。指导“佳、幼”的写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体会“文包诗”的特点,通过诗文对照,抓住一些关键词,借助语境、联系生活等方式,揣摩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3.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
2、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4.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难点】21.结合“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2.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九月九日忆山东
3、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却不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要通过反复指导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诗中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一定也曾有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准备】1.检查预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2.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收集关于重阳节、王维等资料)2课时第 课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多音字“重”的读音。指导“佳、幼”的写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体会“文包诗”的特点,通过诗文对照,抓住一些关键词
4、,借助语境、联系生活等方式,揣摩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 用,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难点】结合“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方法一板书课题,了解出处,导出古诗。1.教师板书课题(重点规范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齐读课题。2.这句诗出自哪首诗?( 教师出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范读、生齐读。3.师生交流王维的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过渡:都说诗缘情而发,每一首诗都寄托
5、了诗人的一种情感。关于这首古诗,又隐藏着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设计意图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方法二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板书“佳节”。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4设计意图 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像,促进学生感悟,朗读时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
6、学生练习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以及课外活动经历等资源,鼓励他们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3.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检查自学。(一)回顾课文,自定目标,自找方法。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 书,大声地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课文,教师巡视。)2.读完了课文,再看看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指名说。(引导学生找到诗句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3.教师解说“文包诗”。4.像这种类型的课文,你们还读过哪些?(学生纷纷说出英英学古诗等)5.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预设:(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2)把课文读好。(3)领悟课
7、文里的意思。(4)能熟练地背诵古诗。(5)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读、悟、解、背)6.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以学定教。1.检查生字与书写。(1)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5(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字音:“重”是翘舌音,“采”为平舌音。“重”为多音字。(学生组词)字形:“幼”左边为“幺”;“念”上面是“今”,不要写成“令”;“重”第二笔横要长一些。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1)同学之间交流自学到的生词。(2)比赛认读老师欣赏的好词。
8、课件出示: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理解“茱萸”。(三)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认真读课文,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像 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 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不懂的问题,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王维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亲人。(第一、二、三自然段)第二部分:王维思绪万千,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四自然段
9、)3.“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PPT出示:唐朝的 (人物),在 (地点)已经两年了, (时间)到了 ,他十分的 (事情起因),便提起笔 (事情)。 4.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板书: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6过渡: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四)学法引领,诗文对照,理解古诗。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出示第一自然段,生谈感悟较深的词语。(学生行为预设:“15岁、两年”这两个数字。)教师点拨:(1)15岁,现在正是上初中的年龄,可他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异乡)。他的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时 教案 苏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