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1.3.13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课件.ppt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1.3.13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1.3.13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一、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_的重要性。,掌握军队,(2)概况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_的开始。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2土地革命 (1)经济上:一方面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_,另一方面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3)政治上:进行政权
2、建设,1931年11月,成立了_ _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3根据地建设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理论:毛泽东的“_”思想。 (3)措施 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工农武装割据,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_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4)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
3、剿”失败。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转折:1935年1月,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_。 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 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转危为安,吴起镇,长征精神,二、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背景 根本原因:实现其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有利条件:国
4、共对峙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等。,(2)过程 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3)罪行 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2全民族抗战 (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 _,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概况,人民战争,游击,百团大战,太原会战,台儿庄,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
5、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2)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外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相互配合。,(3)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史实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订了_ _,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_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双十,协定,重庆,(2)结果: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
6、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 _。,中原解,放区,(2)战争进程,重点进攻,全面进攻,战略反攻,新民主主义革命,(3)意义 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对世界:改变了世界_,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政治格局,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_的胜利。,毛泽东思想,特别提醒 1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和启示 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
7、”,最大启示应是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关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中共“七大”才最终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3“左”倾、右倾 (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二者都有危害性,但以“左”倾危害更大。 (2)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组织上、军事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后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才得以纠正。,4图示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内容间的关
8、系,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6“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8图示法理解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9南京解放 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
9、统治的结束,但并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10“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区别 (1)“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2)“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3)“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控制的区域。,11解放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和平民主。 两次谈判: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四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12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迁移情况,【通史链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
10、会的变化,要语必背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照搬苏俄“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应从城市转入农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第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
11、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5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6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7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转向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国共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8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
12、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要点一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史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
13、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探究】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信息解读】 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史料二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史料三指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提示】 (1)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文章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
14、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真题典例(2016全国卷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析】 由材料中信息“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A正确。B项农业发展的外部
15、条件,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一个重要保障;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政治上主要是要建立政权巩固政权;D项不是原因而是作用或成果。 【答案】 A,归纳拓展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的领导是前提,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
16、托,是物质基础。,(3)基本依据 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4)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7、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要点二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
18、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探究】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2)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第三 单元 近代中国 封建 民主 潮流 1313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5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