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4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段
2、说辞。,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1.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2.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3.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六、明察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翻译: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
3、比邻国多了。 句式特点:“多于邻国”应为“于邻国多”,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翻译: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 句式特点:“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介词结构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 句式特点:“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结构后置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句式特点: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介词结构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句式特点:“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
4、也”,宾语前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7)非我也,岁也。 翻译: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句式特点:“也,也”表判断,判断句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翻译: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有什么区别。 句式特点: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
5、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百姓才会“加多”。,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民本”思想 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赈灾救民上,自己治国胜于邻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自认为方法得当,高于邻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这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心理。是下文议论展开的基础,
6、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力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如何理解?参考答案: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 参考答案:重农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
7、译,【任务二】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赈灾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参考答案: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的。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组排比句阐述了什么道理?与前一段的排比句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4.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表现在语言上为整齐的排比句式。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比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
9、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知识窗 排比论证,就是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好处是使语言气势磅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使用排比论证,要注意所用的事例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要有相当的覆盖面,事例排列要合理有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文中孟子阐释了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的?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具体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10、孝悌之义。这些做法有的是为了在当时情况下稳定统治,有的在今天看来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观点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寡人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