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4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 *师 说,知识不离授业解惑, 学问莫抛重教尊师。,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时文赏读,随堂检测,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上帝只掌握一半 罗秋菊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现,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恐惧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在
2、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昌 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 的倡导者,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 。韩愈则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 ”“
3、文以载道”“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答案:退之 昌黎先生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文道合一,2.写作背景,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长大就可以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乐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师说就是
4、韩愈借为文送李蟠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3.备用知识,(1)文体知识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更随便一些,马说爱莲说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5、”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的骈俪文章。,(3)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如: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之”是谓语“有”的宾语,置于谓语前。)译文: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是谓语“操”的宾语,置于谓语前。)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
6、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之”起提宾作用。)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再如:惟命是从。(“从”是谓语,“命”是宾语,“是”起提宾作用。)译文:只听从命令。,4.文化积累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术)六种技能。 (3)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受”通“授”,传
7、授 (2)“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答案:(1)道理;风尚;学问,主张;道义;途径,方法;说;取道 (2)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从师;以为师,答案:(3)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连词,却;副词,就;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 (6)介词,比;介词,向;介词,从;介词,对于,答案:(7)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代词,自己 (8)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9)用来的,表作用;表原因,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8、 (2)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难问题,答案:(8)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9)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3)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4.古今异义,答案:(1)求学的人 (2)“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表作用,答案:(3)跟随(他),“而”可不译 (4)一般人 (5)在小的方面学习,答案:(6)不一定 (7)先秦两汉的散文,
9、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介词短语后置句 (4)被动句 (5)介词短语后置句 (6)介词短语后置句,5.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师不必贤于弟子( ) (4)不拘于时( ) (5)学于余( ) (6)而耻学于师(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结构图解,1.【对应考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参考答案:(1)古之学者必有师。(2)第一层: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
10、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重点突破,2.【对应考点:把握文章思路】 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分哪三层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些对比有何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3.【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参考答案: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持第三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地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
11、态度的一句话:“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引证法 引证法,全称为引用论证法,是通过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等作为论证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要注意所引言论、事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高考小贴士,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人必从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呢?,观点争鸣,思路提示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 作者要以“古之学
12、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思路提示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师说中:“士大夫之族官盛则近谀。”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知道道理的多少等条件限制的
13、。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本观点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第四段交代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思路提示三:“人必从师”说。 师说首段,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作者在道理的阐述中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者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作者显然是为倡导传统师道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是古非今,以古人作立论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古代 议论 散文 11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