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1师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1师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1师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三单元,11.师说,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用来的,的凭借,表结果,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连词,因此就,一般人,众多的人,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不一定,不需要,古人的从师之道,古代沿用至今的道路,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我的见解:(1)“古之学者必有师”,本句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增加了论说力度,且与结尾“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呼应。(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句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职责。(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2、能无惑”,本句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2第2自然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与总论点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的见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文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第1段从师学习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同第1段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前后呼应。,3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的见解:在传道
3、、受(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4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我的见解:课文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
4、,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5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我的见解: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
5、作者顺理成章,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态度的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别有他意。“郯子之徒”中,自然有道家鼻祖老子,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在韩愈眼中,“儒”“道”孰是孰非,孰厚孰薄,便不言而喻了。,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我的见解: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不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
6、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7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却体现了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的见解:韩愈在师说中的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
7、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个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二、疑难探究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11 课时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