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20世纪30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整体感知(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期”(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政策调整,发展“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发展起来(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 (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
2、三产业发展起来(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主旨归纳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考点1 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具体原
3、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4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2)国际关系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5胡佛反危机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恶化,社会动荡不已。轻巧识记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反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加剧了经济危机。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4、: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3)调整农业: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减耕减产。(4)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4影响(1)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2)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
5、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教材补遗_美国社会各派别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保守派大商业领袖对新政“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就反感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激进的左派批评新政不彻底,攻击财富仍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政治异见者(非左非右)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整个社会实施专制多数民众 讴歌新政,认为新政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地位,视罗斯福为“救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理解史料研习归纳3史料一 笔
6、者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在美国之所以特别严重是由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那些刺激生产迅速发展的因素已经消失: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极盛时期已经结束,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机和高关税保护政策使世界市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使分期付款的办法开始失灵;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又加深了工业危机;企业开工不足,大量失业的经常存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料二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
7、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导致经济大危机出现和加剧的因素。解读史料关键是注意分号的运用。五个分号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了导致经济大危机的因素。(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经济大危机的后果。解读时注意第一个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非常困苦。第二层说明了当时工人大量失业。史料运用(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导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因素,作者特别强调了哪一因素?提示 作者重点强调了“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
8、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及根源。提示 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史论归纳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1对策(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2教训(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
9、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4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史料解读(1)史料
10、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2)史料二表明了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人对其实质的误解。表面上看,罗斯福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但实质上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提示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2)根据史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提示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
11、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史论归纳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5(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2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
12、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
13、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 【导学号:02990082】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B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C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C 材料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表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幅度降低关税”会刺激出口贸易,“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会打击
14、出口贸易,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材料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只会加剧各国的贸易纠纷,故D项错误。2(2017山西高考适应性考试)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的度假圣地。这反映出(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D 6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
15、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不符,故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开始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3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对于此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写文章盛赞:“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凯恩斯如此盛赞是因为该项政策有助于( )A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恢复银行经营信誉C刺激外贸,复苏经济 D扩展市场消费能力C “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不能体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外贸,与银
16、行信誉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这项政策的对象是对外,而不是内需,故D项错误。4(2017衡阳高三联考)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A 题干材料“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体现了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与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相违背,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有效防止了美国法西斯的泛滥,
17、故B项错误;“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罗斯福新政相隔太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2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教材补遗_“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
18、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7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
19、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1)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20、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四、“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图解历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8史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
21、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
22、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史料运用(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提示 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提示 “病症”:“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史论归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
23、式及实质(1)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9探究“福利国家”的建立史料一 贝弗里奇爵士在他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自由社会
24、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与暴力的威胁一样。”史料二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说明国家必须承担起避免国民失业以保障其经济安全的职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世界 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 调整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21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