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0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0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考纲卷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考情分析全国卷 2017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新中国初期学习俄文;2013新中国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活动全国卷 2017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全国卷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冷点,现有题目涉及“双百”方针及教育发展变化,主要考查其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科技、 “双百”方针、教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但 2017 年出于反猜题目的,在全国卷与全国卷上考查了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要求我们在备考上要全面复习,夯实基本功(2013高考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2、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推知此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解释由恩格斯著作“成为指定教科书” ,举办“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
3、学知识展览会”等,推知中央政府宣传唯物主义【解析】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故选 A 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 B 项;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 A(2017高考全国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2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1977 年”到“1988 年”再到“2001 年”推知这段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历史解释 新生 27.3 万人到 206 万人再到 719 万人说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C 项
5、正确。A 项错在“解决” ;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 B 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 项说法错误。【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如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 C。 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 C 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 A;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 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 错误。2(2
6、015高考全国卷)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 年底,我国国民3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
7、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 1952 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 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3(2016高考浙江卷)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 4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C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70 年代解析:选 B。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
8、956 年 5月,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1958 年 9 月 27 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4(2014高考北京卷)1977 年 10 月 21 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 年 1
9、0 月 21 日” ,可以利用时间进行排除。B 项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C 项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在 1983 年由邓小平提出。故 B、C、D 三项不合题意。材料中高校招生改革的信息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 A 项正确。练模拟1新中国曾拟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拟定于( )A新中国成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解析:选 B。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
10、主,未涉及也无力涉及当时最先进的科技重点项目,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动荡,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故 C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材料所述科技项目早已出现,故 D项错误。2(2018滨州高三期末)我国从 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 万人,为 1950 年到 1956 年 7 年间的 4.9 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
11、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解析:选 A。1957 年到 1966 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4的全面展开,我国也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A 项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故 B 项错误;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 C 项错误;“三个面向”方针是 1983 年邓小平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3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图片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选 D
12、。 “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故 A 项错误;“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B 项错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故 C项错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4(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80 年,潘祎和黄晓菊两位青年因为不堪生活的揉搓发出了一个引起全国大讨论的哲学疑问“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杂志社收到 6 万多封来信参与讨论。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经济高速发展中青年们的迷茫B “文化大革命”
13、对人们心灵造成巨大伤害C此后出现反思“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D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解析:选 A。1980 年改革开放才开始不久,国家经济并未高速发展,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1980 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对人们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没有消除,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出现了伤痕文学,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仍有青年表示迷茫,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
14、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A原子弹和导弹 B喷气式战斗机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解析:选 A。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导弹,故 A 项正确;中国 1956 年研制成功喷气式战斗机,故 B 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D 项错误。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5史实 结论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C “南优 2 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D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15、解析:选 C。 “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但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 A 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 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 B 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 2 号”育种成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故 C 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故 D 项错误。3(2018赣州高三期末)1954 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1955 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C集中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
16、导思想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解析:选 D。根据材料“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可知不利于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与材料“1954 年秋”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虽然这些批判不利于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主流思想的确立,故 D项正确。4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 年时中国的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 1949
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实施“211 工程”计划 D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 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科毕业生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从 1956 年开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大量的工科毕业生都是满足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B 项正确;实施“211 工程”计划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 C 项错误;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 D 项错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5 现代 中外 科技 文化 30 中国 应考 能力 提升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