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0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考纲卷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考情分析全国卷 2017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新中国初期学习俄文;2013新中国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活动全国卷 2017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全国卷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冷点,现有题目涉及“双百”方针及教育发展变化,主要考查其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科技、 “双百”方针、教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但 2017 年出于反猜题目的,在全国卷与全国卷上考查了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要求我们在备考上要全面复习,夯实基本功(2013高考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2、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推知此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解释由恩格斯著作“成为指定教科书” ,举办“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
3、学知识展览会”等,推知中央政府宣传唯物主义【解析】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故选 A 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 B 项;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 A(2017高考全国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2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1977 年”到“1988 年”再到“2001 年”推知这段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历史解释 新生 27.3 万人到 206 万人再到 719 万人说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C 项
5、正确。A 项错在“解决” ;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 B 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 项说法错误。【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如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 C。 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 C 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 A;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 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 错误。2(2
6、015高考全国卷)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 年底,我国国民3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
7、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 1952 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 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3(2016高考浙江卷)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 4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C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70 年代解析:选 B。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
8、956 年 5月,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1958 年 9 月 27 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4(2014高考北京卷)1977 年 10 月 21 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 年 1
9、0 月 21 日” ,可以利用时间进行排除。B 项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C 项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在 1983 年由邓小平提出。故 B、C、D 三项不合题意。材料中高校招生改革的信息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 A 项正确。练模拟1新中国曾拟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拟定于( )A新中国成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解析:选 B。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
10、主,未涉及也无力涉及当时最先进的科技重点项目,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动荡,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故 C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材料所述科技项目早已出现,故 D项错误。2(2018滨州高三期末)我国从 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 万人,为 1950 年到 1956 年 7 年间的 4.9 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
11、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解析:选 A。1957 年到 1966 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4的全面展开,我国也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A 项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故 B 项错误;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 C 项错误;“三个面向”方针是 1983 年邓小平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3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图片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选 D
12、。 “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故 A 项错误;“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B 项错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故 C项错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4(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80 年,潘祎和黄晓菊两位青年因为不堪生活的揉搓发出了一个引起全国大讨论的哲学疑问“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杂志社收到 6 万多封来信参与讨论。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经济高速发展中青年们的迷茫B “文化大革命”
13、对人们心灵造成巨大伤害C此后出现反思“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D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解析:选 A。1980 年改革开放才开始不久,国家经济并未高速发展,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1980 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对人们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没有消除,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出现了伤痕文学,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仍有青年表示迷茫,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
14、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A原子弹和导弹 B喷气式战斗机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解析:选 A。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导弹,故 A 项正确;中国 1956 年研制成功喷气式战斗机,故 B 项错误;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神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D 项错误。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5史实 结论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C “南优 2 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D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15、解析:选 C。 “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但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 A 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 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 B 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 2 号”育种成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故 C 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故 D 项错误。3(2018赣州高三期末)1954 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1955 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C集中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
16、导思想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解析:选 D。根据材料“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可知不利于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与材料“1954 年秋”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虽然这些批判不利于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主流思想的确立,故 D项正确。4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 年时中国的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 1949
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实施“211 工程”计划 D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 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科毕业生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从 1956 年开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大量的工科毕业生都是满足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B 项正确;实施“211 工程”计划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 C 项错误;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 D 项错误
18、。5清末 1907 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 ,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B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C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D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 C。据材料清末“学堂章程”的内容可知这时戊戌变法早已失败,故 A 项错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19、社会,故B 项错误;据材料“1949 年共同纲领的内容”可以得出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故 C 项正确;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6化大革命”前夕,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 D 项错误。6(2018淮南高三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解析:选 B。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20、,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 B 项正确。7(2018大连高三双基测试)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 1972 年发现了青蒿素。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B银河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 “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解析:选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 1964 年,故 A 项错误;银河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 1983 年,故 B 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 1973
21、年,符合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故 C 项正确;“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 2003 年,故 D 项错误。8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 4 月 24 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 )A1964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1970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C1980 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D2003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与航天事业无关,故 A 项错误;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
22、人民成功掌握空间技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 B 项正确;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与“航天日”不符,故 C 项错误;我国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故 D 项错误。9(2018宜宾高三诊断)1950 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选 C。1950 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 A 项错误
23、;B 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材料表明我国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鉴,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 “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 C 项正确;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 D 项错误。10(2018德阳高三诊断)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7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 393 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
24、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解析:选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教育部取消学自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 B 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1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
25、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现象有利于( )A中国文化的国际化B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C增强民族认同感D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解析:选 C。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热情以及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而不是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故 B 项错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故 C 项正确;这种现象不但不会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故 D 项错误。12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
26、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解析:选 C。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 A 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党“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故 B 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
27、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910 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 ,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 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24 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
28、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8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 年,为纪念恢复高考 20 周年, 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 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 40 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 年第 3 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 1905 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
29、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根据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第一小问异同点,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30、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小问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1940
31、年 10 月 31 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蒋介石发来“训词” ,原则上规定实施“文武合一” , “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大学教育。1945 年 1 月底,因日寇进攻,学校撤离泰和,搬迁至宁都长胜。抗战胜利后,学校暂迁至南昌西郊望城岗,1946 年元月 7 日,正式复课。1949 年 5 月 22 日,解放军开进校园,学校获得解放。1949 年 8 月, “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出于“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需要,9 月 6 日学校成立了“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 。1950 年 2 月 14 日,学校迁至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195
32、1 年 5 月 28 日,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1953 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此次调整中,南昌大学数学系 43 人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 51 人调入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48 人调入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 39 人调入武汉大学,俄文系及俄文科 144 人调入武汉大学。调整结束后,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亦由综合性大学改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院大量老师被下放。1969 年 1 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以之为主体,并入同时撤销的江西大学之政教、中文、生物三系和江西教育学院,成立“井冈山大学” 。91972 年 11 月
33、 6 日,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1976 年恢复高考和招生。1978 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 年江西师范学院升格更名“江西师范大学” 。2002 年 12 月 24 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区奠基典礼。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江西师范大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政治因素始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如学校解放后,从“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又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大量老师被下放等,因此可提炼观点为: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4、。当然,提出其他观点也可以,但要注意结合材料。其次进行论述说明。根据材料划分不同时期,结合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说明,如1953 年院系调整,就是受到国家加强工业化建设和学习苏联方针的直接影响。论述时要注意紧扣观点,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述进行总结,升华观点。答案 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变迁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述: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式教育和西方科技文化随之传入中国。江西地处内陆,近代化进程较为缓慢。20 世纪 30、40 年代在蒋介石的直接关照
35、下,江西创立了第一所西式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 。受抗战时局的影响,全国各地学校难以发展,迁址频繁,中正大学等也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中正大学并对其进行改造。20 世纪 50 年代,为适应加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学习苏联的方针指引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大调整,改造更名后的“南昌大学”受到很大冲击。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停滞不前,各地学校教师遭批判、下放,经院系调整更名后的“江西师院”停办。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在全国高校扩招和兴建新校区的形势下,江西师大建设瑶湖校区,迎来发展的新时期。综上所述,江西师大发展历程的各阶段都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形势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起到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