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题型研究二实验题如何创满分学案.doc
《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题型研究二实验题如何创满分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题型研究二实验题如何创满分学案.doc(8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题型研究二 实 验 题 如 何 创 满 分第一讲 力学实验基础命题点点点突破根基牢一、5 年高考统计分析明考情命题角度考题 考查内容 分值2017 卷 T22滴水计时器代替打点计时器、根据水滴位置确定运动状态、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5 分力学实验基本要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发展型实验”2017 卷 T22利用光电门分析滑块的运动、平均速度、速度公式、 vt 图像6 分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及其“发展型实验”2014 卷 T23探究弹簧劲度系数与长度(圈数)的关系、数据处理、图像分析9 分2018 卷 T22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游标卡尺读数5 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
2、“发展型实验”2017 卷 T22测力计读数、作图、平行四边形定则6 分2016 卷 T23作图、 an 图像分析、数据计算、平衡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整体隔离法10 分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发展型实验”2014 卷 T22作图、误差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整体隔离法、牛顿第二定律6 分探究动能定理及其“发展型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发展型实验”2016 卷 T2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分析纸带点迹求解速度、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交流电频率5 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展型实验”2014 卷T35(2)光电计时器、打点计时器、动量守恒定律、误差计算10 分22018 卷 T23测动摩擦因数、弹
3、簧秤的读数、作图、图像分析、平衡条件9 分2018 卷 T22测反应时间、自由落体规律、减小误差的措施6 分2016 卷 T22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实验步骤、通过纸带求速度6 分2015 卷 T22测玩具小车过凹形桥最低点的速度、托盘秤读数、牛顿第二定律6 分 力学“创新型实验”2015 卷 T22通过纸带求加速度、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动摩擦因数6 分二、实验关键问题归纳抓共性物理考试大纲规定的七个力学实验,包括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实验都离不开力、长度、速度或加速度
4、的测量,离不开让物体运动起来。其中长度的测量可用刻度尺、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现对力、速度、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及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的方法加以分析。(一)把力测出来方法 仪器器材 应用举例基本法 测力计力传感器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平衡法 测力计、天平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等替代法 天平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等(二)让物体动起来方法 操作 应用举例牵引法重物拉线跨过定滑轮牵引小车或滑块在轨道上运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等弹射法小车或滑块在伸长的橡皮筋作用下由静止射出探究动能定理等3物体在压缩的弹簧作用下由静止射出探究弹性势能等落体法 重物自由落体验证
5、机械能守恒定律,测量重力加速度等自滑法物体由静止无初速释放后沿斜面下滑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三)把速度测出来方法 主要仪器器材 操作 应用举例纸带法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刻度尺测出计数点间距,由打出某点前后两点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替代打出该点时的速度光电门法光电门、螺旋测微器或游标卡尺测出遮光条的宽度及遮光时间,由遮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物体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续表方法主要仪器器材 操作 应用举例竖直平面内末端水平的倾斜或弧形轨道、刻度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平抛法 弹簧、刻度尺、天平
6、测出物体离开轨道末端后平抛运动的高度与射程,由平抛运动规律计算初速度探究弹性势能等力传感器测出物体经过轨道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由牛顿运动定律计算物体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圆周法竖直平面内的圆弧轨道、力传感器、天平等 反过来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计算最低点的速度探究向心力等(四)把加速度测出来4方法 原理与操作 应用举例利用纸带或频闪照片,以最常见的 6 段位移为例,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公式为 a x4 x5 x6 x1 x2 x39T2公式法 由物体运动轨道上的两光电门分别测出两个时刻的速度及对应位移,根据 v2 v022 ax 计算加速度算出选定计数点的速度
7、,建立 vt 图像,由图像斜率计算加速度图像法根据 v0 at 建立 t 图像,由图像斜率计算加速度,但要注意,xt 12 xt加速度等于图像斜率的 2 倍,此外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测重力加速度等三、常考实验练中自检查缺漏实验一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测出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量或伸长后的长度及对应弹力,作出弹力与伸长关系图像,或作出弹力与弹簧长度关系图像。若图像为直线,说明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图像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对点训练1(2018银川一中模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轻弹簧连接起来进行探究(如图)。(1)某次测量如图
8、所示,指针示数为_ cm。(2)在弹性限度内,将 50 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 A、 B 的示数 LA和 LB,用下表中数据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由表中数据_(选填“能 ”或“不能”)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钩码数 1 2 3 4LA/cm 15.71 19.71 23.66 27.76LB/cm 29.96 35.76 41.51 47.36解析:(1)刻度尺读数需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指针示数为 16.00 cm。(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弹力的变化量 F0.5 N 时,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为 x4.02 cm,根据胡克定律
9、知: k1 N/m12.4 N/m;结合 LA和 LB示数的 F x 0.50.040 2变化,可以得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结合弹力变化量,根据胡克定律能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答案:(1)16.00(15.9516.05 均可)5(2)12.4(12.212.6 均可) 能实验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拉到同一结点位置,分别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1、 F2和 F及细绳套的方向,并用同一标度分别作出力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1、 F2的合力 F,然后比较合力 F 与 F的大小和方向。对点训练2(2018聊城二模)在验证力的平行
10、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的实验步骤是: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 点,另一端栓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b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 O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 F1、 F2的大小,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 B、 C 两点,并分别将其与 O 点连接,表示两力的方向;c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 O 点,记录其拉力 F 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1)步骤 b、c 中,都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至 O 点,这样做的目的是_。(2)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
11、,其中_是 F1和 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3)某次测量如图丙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 M、 N 的拉力方向互相垂直,即 90。若保持弹簧测力计 M 的示数不变,当角 由图中所示的值逐渐减小时,要使橡皮筋的活动端仍在 O 点,可采用的办法是_。A增大 N 的示数,减小 角B减小 N 的示数,减小 角C减小 N 的示数,增大 角D增大 N 的示数,增大 角解析:(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 O 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与F1、 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2)F1和 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是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的,不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6出的,故 F 是 F1和 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3)由
12、题意可知:保持 O 点位置不动,即合力大小方向不变,弹簧测力计 M 的读数不变,因此根据要求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画出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所以由图可知 角逐渐变小时, N 的示数减小,同时 角减小。答案:(1)使 F 与 F1、 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2)F (3)B实验三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选择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或推论,测出与加速度有关的物理量,再由实验原理计算加速度,或利用测得量作出有关的线性图像,再由图像斜率计算加速度,注意并不一定斜率就等于加速度,比如 t 图像中加速度等于斜率的 2 倍。xt对点训练3(2018梅州二模)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打点计时器
13、所接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 f50 Hz,试问:(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_。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B小车必须具有一定的初速度C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D必须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2)如图乙所示, A、 B、 C、 D、 E、 F、 G 是刚打好的纸带上 7个连续的点。从图乙中可读得 s6_ cm,计算 F 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为 vF_。(3)如图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 v22s 图线( v 为各点的速度大小),由图线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实验中,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选项 A 正确;实验中让小车由静止释放,不需要初速
14、度,选项 B 错误;此实验不需要使得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7质量,选项 C 错误;此实验没必要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选项 D 错误。(2)从题图乙中可读得 s66.00 cm,计算 F 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F 。s6 s42T f s6 s42(3)由图线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m/s20.50 m/s 2。 v22s 1.50 0.252510 1答案:(1)A (2)6.00 (3)0.50(0.02)f s6 s42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合力测出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与合力图像,若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在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控制物体所受
15、合力不变,改变物体质量测出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与质量倒数图像,若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在合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对点训练4如图 1 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 A 为小车, B 为砝码及砝码盘, C 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 50 Hz 交流电。小车 A 的质量为 M,砝码及砝码盘 B 的质量为 m。(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实验时应先平衡摩擦力,以后改变小车质量时,不必重新平衡摩擦力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C细线的拉力等于砝码及砝码盘 B 的重力D小车 A 的质量不变,不断增加砝码及砝码盘 B 的质量,
16、小车的加速度不会超过重力加速度 g(2)实验后,测得的 aF 图像为如图 2 中的图线丙,图线不经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解析:(1)平衡摩擦力后假设木板倾角为 ,则有: f mgsin mg cos , m 约掉了,故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 A 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 B 正确;实际上细线的拉力 F Ma mg,故 F mg,故 C 错误;加速度 a ,随 m 的MM m mgM m gMm 18增大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且无限趋近于 g,不会超过 g,故 D 正确。(2)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就会出现当有拉力时,小车不动的情况。故图线丙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17、答案:(1)ABD (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测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合力的功,测出做功始末物体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计算出做功始末物体动能增量,比较动能增量与合力的功,看两者是否相等。或作出动能增量与合力的功关系图像,看图像是否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对点训练5(2019 届高三青岛模拟)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通过改变动滑轮下所挂钩码的个数可以改变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实验所用钩码质量均为 m。(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B本
18、实验不需要平衡摩擦力C实验过程中,动滑轮和所挂钩码所受的重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 2 倍D实验中不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某次实验时,所挂钩码的个数为 2 个,记录的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F,小车质量为M,所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两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s1、 s2、 s3、 s4,该同学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的 BD 段,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应该有等式_成立。解析:(1)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故 A 错误;探究外力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要求合力为拉力,所以要平衡摩擦力,故
19、 B 错误;实验过程中,设所挂钩码和动滑轮的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a ,动滑轮和所挂钩码所受的重力大于弹簧测力计m g 2Fm示数的 2 倍,故 C 错误;拉力可以由弹簧测力计测出,不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 D 正确。(2)小车运动过程中的 BD 段合力做功为 W F(s2 s3),动能的变化量 Ek MvD2129MvB2 M 2 M 2,所以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应该有等式 F(s2 s3)12 12(s3 s42T ) 12(s1 s22T )M 2 M 2。12(s3 s42T ) 12(s1 s22T )答案:(1)D (2) F(s2 s3) M 2 M
20、212(s3 s42T ) 12(s1 s22T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只在重力做功的情况下运动,测出运动过程中两个状态的速度,算出减少的重力势能与增加的动能,比较两者是否相等。或作出重力势能减少量与动能增加量关系图像,看图像是否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运动物体质量是否需测出,视具体实验而定。对点训练6(2018西安联考)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 m1、 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 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 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 个打点(图中未标
21、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 m150 g、 m2150 g,则(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 5 时的速度 v5_ m/s。(2)在打点 05 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 Ek_ J,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Ep_ J(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10 m/s 2)。(3)若同学作出的 v2h 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12速度 g_ m/s 2。解析:(1)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知道打下计数点 5 时的速度为:v5 m/s2.4 m/s。x462T 0.216 0.26420.1(2)在打点 05 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
22、量 Ek (m1 m2)v20.576 J;12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等于物体重力做的功,故: Ep( m2 m1)gh0.60 J。(3)根据机械能守恒知: (m1 m2)v2( m2 m1)gh1210解得: v2 gh gh gh12 m2 m1m1 m2 100200 12所以图像的斜率大小表示 k g 4.85,12 5.821.2所以 g9.7 m/s 2。答案:(1)2.4 (2)0.576 0.60 (3)9.7实验七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本实验可利用不同的方案验证,具体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滑块速度的测量 v x t用两摆球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摆球速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物理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题型 研究 实验 如何 满分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