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培优点八 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 1 (2018 高考卷 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
2、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答案】C典例 2 (2016 高考卷 2)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
3、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 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 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并且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答案】C2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1864 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解析】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
4、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 A 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 D。【答案】A2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18531859 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1853 年 1050810 59500 571854 年 1190340 204900 1721856 年 1306770 409726 314185
5、9 年 1109152 465944 402A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B内外战争的冲击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英国市场的需求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大不会对产生福州茶叶猛增的结果,故 A 项错误;材料18531859 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收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故 B 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
6、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而不是生产量的增加,故 D 项错误。故选 B。【答案】B3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1859 年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 A
7、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 B 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 C 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 D 项错误。4【答案】A4阅读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谕折名称 时间钦差大巨裕谦迅加进剿事上谕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闽浙总督颜伯森奏报厦门防剿情形折 道光三十一年三月十九日钦差大巨裕谦统筹办理江浙两省防剿游奕事宣上谕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靖逆将军奕山等星驰赴身粤将剿办情形随时知会浙省事上谕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两江总督伊里布等奏为赶办防守攻剿事宜片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A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B太平天国影响清军部署C谕折制约军政事务效率D地方
8、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解析】从材料中的“钦差大臣裕谦”“奕山”“伊里布”“道光二十一年”等信息,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皇帝与大臣的谕折,故 A 项正确;太平天国时期,已经是咸丰皇帝年间,故排除 B 项;材料虽然反映了晚清君臣谕折,但无法体现“事务效率”,故排除 C 项;地方反洋教斗争兴起于 19 世纪末期,主要在光绪年间,故排除 D 项。【答案】A5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乾隆时代(1793 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咸丰时代(1860 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
9、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同治时代(1873 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5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解析】从 1793 年到 1873 年,历时八十年,外国使节才得以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这充分说明了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性,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材料体现出清政府天朝上国意识的改变,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家主权,故 D 项错误。【答案】B6如表为 1842-1845 年间清政府鸦片战争赔款全部筹款来源。据此可知,当时赔款来源 银两 比例(%)总数 14760000 1
10、00.00关税 6388000 43.28地丁税 3125800 21.18盐税 601200 4.07兵饷 650000 4.40商捐 3995000 27.07其中包括少量关税、盐税。无法剔去计算。A赔款推动政府财政结构变化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D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之一,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动用关税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赋、盐课、兵饷和商捐等的征收摊派,推动了清政府政府财政结构变化,A 正确;1901 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
11、政府赔款的来源,无法体现西6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排除 C;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排除 D。【答案】A71873 年 6 月 29 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A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B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C“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D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解析】材料信息“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这反映出了中国外交礼仪近代化的
12、艰难性,故 A 项正确;C 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故 B 项错误;近代条约体系从 1842 年南京条约开始形成,故 D 项错误。【答案】A8下图显示了 19 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7【解析】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后期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日本海军指挥统一,力量集中,这种编制的差异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获胜的结局密切相关,而甲午战争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故 B 正确;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
13、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 A 错误;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学习西方科技,并非“完全不同”,故 C 错误;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并不先进,故D 错误。故选 B。【答案】B9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 1875 年至 1894 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 1895 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故 A 错误;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
14、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故B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故 C 错误;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 D正确。【答案】D10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8【解析】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专题 列强 入侵 中国人民 反抗 斗争 精准 培优专练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