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教学难点:文言色彩浓厚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党蒋介石占领台湾,一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海峡两岸人民一直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很多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0 年前廖承志先生给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二、作者作品1、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 年 9 月 25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
2、925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 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 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 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 年初至 1942 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 年 6 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
3、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2、廖仲恺 廖仲恺(1877 年1925 年),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 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党内重要左派人物。1925 年被暗杀。 廖仲恺生于美国三藩市旅美华工家庭。1893 年回国。1902 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1905 年加入同盟会,任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21911 年辛亥革命后,到广东任都督总参议。1913 年随
4、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 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21 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1925 年 8 月 20 日于广州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经调查后相信暗杀是国民党右派所为,当中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 廖仲恺 1897 年与何香凝结緍。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左派。廖梦醒为廖仲恺之女。廖承志为廖仲恺之子,廖晖为其孙,二人皆在中共负责统战工作。3、写作背景 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
5、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 年 7 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 7 月 25 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
6、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1982 年 7 月,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 蒋经国 1925 年 10 月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亦称中山大学)、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受红色赤都洗礼,还是比较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挤中共的那套做法深
7、为不满。 “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蒋经国都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发表公开声明,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反革命举动,要求国民党回到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正确路线上来。 然而,毕竟是道不同,蒋经国最后成为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继承者。台湾海峡是国民党凭借的天堑,加上美国军舰的驶入,他们可以与中共暂时不再往来,像驼鸟一样,自顾而无视世界潮流,然而,毕竟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天堑吗?中共决定将统一祖国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八十年代要完成的三大任务,那么,怎么向对岸沟通呢?自 1949 年以来,国民党坚持不接触,中共与国民党的公开“交往” ,只是炮击金门和福建前线
8、的“对敌”广播。 3世事沧桑,在中共党内,能自然而然地与蒋经国称兄道弟的人不多了。这份兄弟情,当然也包含了复杂的纠葛和豆萁相煎成份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渡尽劫波兄弟在嘛!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 ,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出现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分裂,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而蒋介石当然也不会明目张胆这么干,所以,两家关系依然没变,党内还是同志,但实存
9、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出任第一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廖承志任副主任委员。 “文革”结束后的 1978 年,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恢复工作,更名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廖承志出任主任。 由于这层家族关系,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与蒋经国同时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同学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林祖涵、乌兰夫等。 此时,廖承志站出来写信,从个人角度,显示了廖家的大度,杀父之仇是上辈人的事,可以暂时不论,民族大义却是不可隐藏的,此情此意多么宏阔!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
10、,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白话文一统天下,廖承志的这篇浅近文言公开信,对于尚屡屡使用文言文的台湾,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显示了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特殊文字力量。不仅如此,廖承志的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甚至训诫,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 当然,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个人名义,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政府的大要,也是中国亿万百姓的恒愿。现今,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台湾问题便摆上了桌面,是时,廖承志负责台港澳事务,深感责任重大,听了邓颖超的意见,他亦感到,现在出面利用自己与蒋家的
11、世交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先与台湾当局沟通,为日后两党坐下来商讨统一之事创造条件是切实可行的。 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公开信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寥海天,不归何待”的话,稍加变动,又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既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思。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推动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廖承志公开信发表之后五年,一个突出的回应是蒋经国终于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在岛内,大陆籍人士大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13 蒋经国 先生 教案 语文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