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3.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公元 1069 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释义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2)古今异义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词,私下,代“我” 。
2、今义:偷,偷偷地。 )难壬人(古义:奸佞、不行正道。今义:天干的第九位。 ) 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一词多义 2 作者名片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现存著作有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宋说等。3 背景追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2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
3、王安石写了一封 3300 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作者坚持改革的决心。4 文题阐释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 “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意。 3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全文。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4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3 司马 谏议书 教案 北京 改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