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

    • 资源ID:1130845       资源大小:113.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

    1、1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3.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公元 1069 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释义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2)古今异义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词,私下,代“我” 。

    2、今义:偷,偷偷地。 )难壬人(古义:奸佞、不行正道。今义:天干的第九位。 ) 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一词多义 2 作者名片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现存著作有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宋说等。3 背景追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2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

    3、王安石写了一封 3300 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作者坚持改革的决心。4 文题阐释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 “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意。 3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全文。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4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

    4、是否恰当等方面人手。5 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二)深层理解1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交流点拨】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 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交流点拨】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3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交流点拨】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造成的。原因:“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三)走进人物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胆略?【交流点拨】对“怨谤”的驳斥,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斥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论政敌多少都要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 “汹汹然” ,以反问作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谤” ,尽显政治

    6、家、改革家的风度。(四)走进写法1 言简意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 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文 中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賅,不容置辩,干净利 落。2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俏丽,堪称古代政治论文典范。3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领略王安石政论散文的一般特点。他的此类文章往往针对时弊,根据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五)走进主题再读课文,探究文题。【交流点拨】文中主要辩明了司马光信中所言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件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本文既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指责,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后交流发言。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交流点拨】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要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北京课改版.doc)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