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一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 I卷(选择题,共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A. 宗法制的影响B. 分封制的影响C. 世官制的影响D. 郡县制的影响【答案】A【解析】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
2、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 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故 B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 C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D项与题干无关。2.春秋早期,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十之职,郑庄公便与周王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据此可知A. 兼并战争导致礼崩乐坏B. 周天子的
3、权威受到挑战C. 中央集权开始遭到破坏D. 郑庄公的霸主地位确立- 2 -【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听从周王指挥,到春秋时期各诸侯争霸,题干“郑庄公便与周王兵戎相见”反映是分封制下等级秩序被破坏,周天子地位受到挑战,故 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诸侯王周王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的变化,不是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排除 A项;中央集权是秦朝时期开始出现,故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兵戎相见之后郑庄公取得霸主地位,故排除 D项。3.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
4、天下为家B. 教化至上C. 天下为公D. 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 A项正确;题干属于秦朝中央官制, “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 C项;秦朝中央九卿即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 D。4.“汉承秦制”是指西汉王朝大体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而又“有所损益” 。西汉王朝直接承袭自秦朝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5、内外朝制度C. 皇帝制度D. 刺史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制度为郡县制,汉初时,出现郡国并行制,故 A项排除;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汉朝出现了内外朝制,故 B项排除;在皇帝制上,汉朝对秦朝是继承- 3 -发展,故 C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所创,故 D项排除。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
6、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 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6.据统计,19 世纪 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100万元下降到 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艘下降到 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闭关锁国状态未发生改变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 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答案】B【解析】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了商口岸,即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选
7、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闭关锁国状态发生了改变,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 ,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是辛丑条约 ,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7.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 ,11 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吐温上述- 4 -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A. 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 直接将
8、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 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反帝,故 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 B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8.1936年 8月 24日, 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 ”此社评A. 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B. 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C. 强烈反对蒋介石的“
9、剿匪”政策D. 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 1937年,故排除 A项;根据“窜往西北”可知大公报对共产党是持贬低态度的,并不是站在公正立场,故排除 B项;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不能体现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不满,故排除 C项;根据“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准确,故选 D项。9.1940年代, 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 (见下图) ,其昭示的主题是- 5 -A.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B. 党内合作、团结抗战C.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 民族觉醒、抗战必
10、胜【答案】D【解析】【详解】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与日本侵略无关,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项;漫画揭示了中国和日本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是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也未能体现日本的蓄谋已久,故排除 B、C 项;桑叶说明中国在日本面前没有抵抗能力,鸡则说明中国对日本取得了优势,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说明中国民族觉醒,抗日战争必胜,故选 D项。【点睛】解答漫画型选择题,第一步要把握漫画的情景,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第二步将漫画、题干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第三步在对漫画和课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答案。10.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
11、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A. 金田起义B. 天京事变C. 定都天京D. 永安建制- 6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煮豆燃萁”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 B项。A 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C 项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D 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点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 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
12、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但总的看来,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难掩衰退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史史实也需要把握11.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有的内容是A. 割占中国土地B. 强迫中国赔款C. 开放通商口岸D. 惩办爱国官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条约均包含赔款的内容,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没有惩办爱国官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
13、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有的内容12.一家日本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A. 鸦片战争后B. 太平天国运动中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D. 甲午中日战争后【答案】D- 7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内容,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鸦片战争后,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太平天国运动中,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14、题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 、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3.下图所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斗争密切相关?A. 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B.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5、C. 义和团反帝斗争D. 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而非义和团运动,选项 A- 8 -不符合题意,排除;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没有扶清灭洋的口号,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也没有扶清灭洋的口号,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名师点睛】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
16、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14.1935年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A. 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抗战时期中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因为这个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是八一宣言的内容而非瓦窑堡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一大的内容而非瓦窑堡会议的内容,选项 D不符合题意,
17、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瓦窑堡会议【名师点睛】瓦窑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15. 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在下列哪次会战中?()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B- 9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次大捷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出现
18、在太原会战中,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淞沪会战中,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徐州会战中,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枣宜会战中,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太原会战【名师点睛】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和威望。1937 年 9月 25日,为配合友军在平型关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 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伏击了日军第 5师团第 21旅团一部。经过激烈战斗,共歼
19、灭日军 1000余人,击毁汽车 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16.1971年 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为此,尼克松A.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B. 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 致力于结束越南战争D. 主张中美合作主宰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尼克松是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而不是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 A项;根据“1971 年 6月”和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尼克松是要谋求中美关系的正
20、常化,故选B项;结束越南战争和中美合作主宰世界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C、D 项。【点睛】进入 20世纪 7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拖累,在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处于下风,因此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而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也有改善中美关系的需要。所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17.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 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A. 选举制度完善B. 责任内阁制形成- 10 -C. 工业城市崛起D. 普选权得以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1832 年”和题干中的“留出 14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宜宾县 第一 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 模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