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汪清六中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 ,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 ,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
2、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 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 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
3、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 720 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 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 1
4、945 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 。朝鲜从公元372 年起使用汉字,1444 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 1910 年被日本吞并。韩国 1987 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 1600 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 1945 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 2 -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
5、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B. 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C. 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D. 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
6、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2. 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 720 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 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B. 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C. “谚文”是朝鲜从公元 372 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 1444 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D.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
7、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B.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C. 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旁相对- 3 -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D. 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答案】1. C
8、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表述。故选 C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明确限定答题区间是第三段。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通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比较时,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 项, “
9、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分析错误,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原文第 3 小节“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故选 D 项。【3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 “但因形声字字形少
10、变”分析错误。不是“形声字”而是“汉字”的字形少变。原文第 2 小节“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 。故选 C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师道许锋给大学生上课,母亲起初是为我担忧的站在那里,像一根葱,要讲出
11、话才行哩。讲义就是我要讲的内容。两节课,八十分钟,我写了五六千字。讲的是国学。我反复读讲义,读了一个月。上课前一天,我在局促的客厅支了张桌子,上面放了一台电脑,手拿遥控笔,开讲。妻子和女儿,临时充当了我的学生。我一拍“惊堂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妻子和女儿没有笑,我先乐了。再来。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从小学开始,我一直是插班生。父亲是个军人,漂泊不定。初二时,我转到老家甘肃的一所初中,班主任姓金,教语文。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内心极度不安,父亲把我交给金老师,骑上车子一溜烟走了。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几十双眼睛“歘”地扫过来, “打”得我一个激灵。金老师笑呵呵地
12、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班转来一个新同学,叫许锋,你们知道吗?他的作文写得可好了,同学们以后要多向他学习。 ”有了金老师这一番推荐,我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也感到了一缕温暖。我从小立志要当作家。到了初中后,由于金老师的鼓励,决心更大,课余偷偷地写作,偷偷地投稿,但一篇都没有发表。急得不行,有一次,找来两个铅字,一个是“许” ,一个是“锋” ,蘸了黑墨水,把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作文,用刀片将人家的名字轻轻刮掉,印上自己的名字。我看着“变成”铅字的“许锋” ,激动得像苍蝇似的到处乱窜。金老师看到报纸,兴奋异常,说:“上课的时候我给全班同学宣布一下。 ”金老师走进教室时,我心里一凉他手里没拿那张报纸。
13、在讲课之前,他问同学们:“大家到学校读书,是为了什么?”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建设祖国回答五花八门。金老师说:“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什么是信用,就是诚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同学们到学校里来,学习是主要的,但做人更重要。不好好学做人,学习成绩好,将来更会危害社会。 ”金老师话题一转:“任何的学习与兴趣,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们要不骄不躁,只要努力,能吃苦,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我不敢看金老师,脸上如一颗火球在滚,发烫,灼热。从此,金老师都没有再和我说过这件事。- 5 -前年,我去看金老师。他已退休,一
14、见我,老远就喊:“大作家来了。 ”“大”字让我十分羞愧。到大学,学什么呢?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的学生,有的人说学技术。伍新木教授也问过我们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说学知识,有的人说学技术,有的人说学文凭。伍新木教授斩钉截铁,声如洪钟:“学文化,学人文情怀!”老头儿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讲义,空着手,七十多岁高龄,两个多小时。伍新木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可是,他第一次课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做人。那次课,我始终处于激动之中,不知不觉攥紧拳头,捏了一手心的汗。当我的学生告诉我到大学来是为了学习技术时,我说:“这是主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人文情怀。 ”我像伍新木教授一样激动:“同学们,在大学学习
15、应当葆有四大情怀。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第一是人文情怀,这会让你们的心灵质朴与纯粹”同学们瞪着眼睛听着,几百人的大教室如雪霁的清晨一般寂静。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我知道,这正是文化的传承,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道。(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我”是一个对学术要求严谨、对自己教学要求严格的老师。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全文的文眼。B. 本文语言质朴,轻松自然,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有生活气息,而质朴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师道的深刻理解。C. “大”字之所以让“我”十分羞愧,是因为“我”悔恨自己当年没有勇
16、气为自己的“偷梁换柱”行为向金老师道歉。D. 听伍新木教授教导的过程中, “我”受到深深的触动,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后文自己教育学生作铺垫。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师道”的内涵。6. 作者为什么要写对自己的两位老师的回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教导中善于鼓励: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护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成材。德育与智育并重:学习是主要的,做人更重要。严厉而又宽容:批评学生的错误,但又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 6 -6. 内容上,两位老师对“我”的教导,是“我”作为老师的成长受益于两位老师,使文章内容更加合理、丰富;结构上,文章以自己当老师为主线,中间插入对两位老师的
17、回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主旨上,两位老师的言行,有力地诠释了师道的内涵,使主旨更丰厚。【解析】【4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是因为我悔恨自己当年没有勇气为自己的偷梁换柱行为向金老师道歉”分析有误。应是作者为自己当年有不光彩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内涵。分析标题的内涵,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
18、关键字词。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 、情感义、主旨义等。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虑标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本题要求分析标题“师道”的内涵。就字面理解, “师道”是为师这道,也就是做老师应遵循的方法,道理或规律。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文章里,有两个人做过老师,一是我的金老师,另一个是我。考生可以从金老师和我的身上去总结“师道” 。 “初二时,我转到老家甘肃的一所初中,班主任姓金,教语文。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金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我时说“你们知道吗?他的作文写得可好了,同学们以后要多向他学习” ,作为老师,他能及时给予我鼓励和温暖,他能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护学生
19、的兴趣,促使其成材。当我偷偷写作,一篇也没发表时,我将报纸上别人的名字刮掉,偷偷改成我的名字,金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当面指责批评我,他教导我,学习重要,做人更重要,人要诚信。金老师既批评了我,同时又保全了我的脸面和尊严,给我改过的机会,犯了错误,不一棒子打死。【6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白散文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观点态度。本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对自己的两位老师的回忆。可以从内容、结构和主旨角度分析。内容上,回忆两位老师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两位老师对“我”的教导,而“我”作为老师的成长,也是受益于两位老师,这样出丰富了文章的内
20、容。结构上,自己当老师是文章的主线,对两位老师的回忆是中间插入,这也充分- 7 -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主旨上,师道的内涵,也是通过两位老师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用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
21、及手法的角度分析。易错处, (1)忽略文章的主旨,对深层含义探究不够。 (2)作用分析不全面,容易对其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 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
22、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 曰 高 帝 定 天 下 王 子 弟 今 太 后 称 制 欲 王 昆 弟 诸 吕 无 所 不 可 太 后 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 ”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亨,即“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3、)A.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B.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C.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D.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A. 古代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B. 古代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死称“崩” ,诸侯死称“薨” ,大夫死称“卒” 。C. 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三是降职,通常称“
24、左迁” 。D. 唼血为盟,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唼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陵善于审时度势。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时,王陵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其母死后,王陵才最终跟随汉王平定天下。B. 王陵敢于直言。吕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王陵因“白马盟誓”而坚决反对吕后的做法,太后十分不高兴。C. 王陵性格耿直。当陈平、周勃赞同吕后分封吕氏做王时,王陵责备他们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高帝。D. 陈平具有大局观念。陈平虽然“与高帝唼血而盟” ,但他为国家安定、刘氏后代的大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汪清县 第六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