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时作业 19(1)政论、时评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
2、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另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
3、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21 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生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
4、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年轻听众成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消遣,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而浅薄。2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剧式的游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几乎可以涵盖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人的挑剔
5、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流在 21 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 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
6、领域不同程度推进,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人的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高温,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解析:A 项,扩大范围。改革开放中,在不同领域推进的是政治和经济,不包括文化。B 项,偷换概念。 “每一首音乐凌乱的开篇”错误,原文说的是“复杂凌乱的开篇”指 20世纪 8
7、0 年代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D 项,曲解文意。 “流行音乐反抗的特质彰显”分析错误,原文只是说“被迫蒙上” 。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气旺盛。B第二段由 90 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味。C第三段用 21 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D第四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3解析:结合原文“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
8、” ,论证的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手段,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90 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 世纪的流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D纵观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
9、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解析:张冠李戴。对叙述、抒情失去的耐心的是人们,而不是流行音乐。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
10、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4知
11、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
12、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摘编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及彰显内在品格的家国情怀。B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13、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解析:A 项, “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 ,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另外“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有不同。C 项, “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实现人生价值”说法过于绝对。D 项, “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原文“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14、 。答案: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5值的密切关系。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C文章最后一段从是什么、怎么样等方面论证了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的观点。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D 项,文中没有正反对比论证。答案: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
15、情怀的人。B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C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D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解析:B 项, “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 ,内化而不是取代。答案:B(2)学术论文阅读一、2019西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
16、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6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
17、“家” “国” “社稷” “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 “保家” “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
18、兄弟” , 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有删
19、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解析:A 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 项, “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
20、强调以群体为本” 。D 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7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作业 19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