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
《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窑洞文化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 70 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
2、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 4500 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
3、,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a:区域地形地貌形成,特点b:等高线地形图与窑洞的综合考查c:区域气候类型,降水特点a:考查学生判断地理图标所承载的地理信息2b: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地理事物能力c: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 13 题。1地坑
4、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 )A美化环境 B夏季遮荫 C安全警示 D保持水土2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A窑顶雨水下渗 B院心天井积水C窑内气温过高 D窑内外温差大3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当地许多村落开始填埋地坑院,其原因最可能是( )A建筑技术进步 B缓解耕地紧缺C交通用地不足 D生活条件改善【答案】1C2D3B【解析】第 1 题,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院中种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是告诉远处的人有坑,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选 C 正确。第 2 题,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专题 窑洞 文化学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