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7413-1987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pdf
《GB 7413-1987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7413-1987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 741387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甘薯种苗地。 2 名词解释 2.1 产地检疫:本规程所指产地检疫是指种苗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包括培育无检疫对象的种苗和种苗生长期间田间检疫检验及必要的室内检验等。 2.2 健康种苗:本规程所指健康种苗是指按本规程所列检疫检验方法检验,未发现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的薯块、薯苗。 3 检疫对象及危险性病虫害 3.1 检疫对象:甘薯瘟Pseudomoas solanacearum(EFSmith)powson 3.2 危险性病虫害: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甘薯疮痂病Sphaccloma
2、 batatae saw甘薯蔓割病Fusarium bulbigenum cooke etmass.Var.batatas wollew.F.Oxysporums chlf zwollenw甘薯小象甲Cylas.formicarius(Fabricius)等。 4 健康种苗的生产 4.1 种苗地的选择 4.1.1 种苗地必须选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 4.1.2 有病地区必须选在有隔离条件周围1km范围内不种甘薯,种苗地上游无薯瘟病和危险性病虫发生,排灌系统独立的地块。 4.1.3 在育苗、扦插前一个月育苗单位或个人向所在地植检部门申请并填写“甘薯种苗产地检疫申请表”,见表1。 表 1 甘薯种
3、苗产地检疫申请表 申请表编号申请单位育苗单位联系人繁殖地点面积种苗来源品种隔离条件育苗扦插期备 注 页码,1/9GB 741387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741300j.htm 注:申请表一式两份,一份留植检部门,一份繁育单位备查。 4.2 种苗的采集 4.2.1 种苗采自无薯瘟病区并持有植物检疫证书,若采自上季通过本规程生产的种苗,持本县植检部门出具的产地检疫合格证。 4.2.2 育苗前对种苗进行逐一检查,方法详见附录A(补充件)、附录F(参考件),对可疑病株(块)进行室内鉴定,方法详见附录B(补充件)。 4.3 种苗地防疫措施 4.3.
4、1 禁止携带未经检疫的种苗进入种苗地。 4.3.2 严禁病区的猪、牛、羊粪和土杂肥进入种苗地。 4.3.3 闲人、牲畜严禁进入种苗地。 4.3.4 种苗地的农具要新置专用,专人负责。 4.4 种苗地药剂防治 5 检查、疫情处理、入窖管理、签证 5.1 田间检查 5.1.1 由植检机关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产地检疫。 5.1.2 种苗出圃前薯瘟症状明显时选择晴天中午前后进行田间检查;出薯时也检查一次。5.1.3 在全面目测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取样方法检查,每块种苗地抽查五点以上,每点不少于200株,薯块不少于200块。 5.1.4 田间症状鉴定见附录A(补充件)、附录F(参考件)。 5.1.5 记录检查
5、结果,载入“甘薯种苗田间检查记录表”(见表2)及“甘薯种苗产地检疫档案卡片”(见附录C)。 表 2 甘薯种苗田间检查记录表 检疫机关意见:检疫机关盖章 年 月 日检 疫 员地点 年 月 日页码,2/9GB 741387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741300j.htm 5.2 室内检查 5.2.1 发现可疑病株(块)的田块采集可疑病株(块)作室内检查,未发现可疑病株(块)的田块抽样采集部分标本作室内检查,方法见附录B(补充件)。 5.2.2 把室内检查结果载入“甘薯种苗室内检查记录表”(见表3)。 表 3 甘薯种苗室内检查记录表 调查 项目 调
6、查 点数 调 查 数 量 发现病株(块)、虫株(块)、虫量情况 备 注 甘薯瘟病 甘薯黑斑病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 甘薯小象甲 病 株 (块) 病 株(块)病 株 (块)病 株 (块) 虫 株 (块) 虫量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 .可疑病株(块)编号 检查人员意见 检验 年 月 日 可疑病株(块) 来源编号 检验数量 检验对象 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 检验人 备 注页码,3/9GB 741387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741300j.htm 5.2.3 把室内检查结果载入“甘薯种苗产地检疫档案卡片”(见附录C)。 5.3 疫情处理 5.3
7、.1 发现种苗带有检疫对象,不管发生轻重,立即停止育苗,并采取以下措施。 5.3.1.1 病地中的病薯病苗,应就地烧毁或挖坑深埋,尚未表现症状的薯块和薯苗,也要集中煮熟后做饲料。 5.3.1.2 病地和病地围周田块,每亩撒石灰100kg,并改种水稻一年,如果没水利条件,应改种玉米,高粱等旱作物三年以上。 5.4 种薯入窖管理 5.4.1 种薯单收、单放、单窖贮藏。 5.4.2 种薯入窖前必须对窖进行消毒处理。 5.4.3 严格检查挑选无病种薯,凉干后入窖。 5.4.4 贮藏过程中专人负责管理。 5.4.5 出窖时严格进行检疫检验,若发现薯瘟、危险性病虫时,全部种薯不得再做种用,改变用途。 5.
8、5 签证:凡经田间、室内检查未发现甘薯瘟病、危险性病虫的种苗,可由当地植检部门签发“甘薯种苗产地检疫合格证”(见附录D),调往外县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附 录 A 甘薯瘟病的田间症状鉴定 (补充件) A.1 病苗 在晴天中午,病苗顶部叶片萎垂,茎基呈现黑褐色水烂状,维管束从下而上呈黄褐色条纹状。 A.2 病薯 病重薯块,整块呈黑褐色腐烂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白色或淡黄色菌液,臭味很甚。病轻薯块,外表常不表现明显症状,仅在病薯的薯蒂附近呈褐色到黑褐色或尾根呈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剖开薯块检查维管束,横切面表现为分散的褐色小斑点或黄褐色至深褐色斑块,纵切面可见从藤头或自尾根处开始,维管束呈黄褐色条纹状
9、,可挤出乳浊状菌脓。 页码,4/9GB 741387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741300j.htm附 录 B 甘薯瘟病室内检验方法 (补充件) B.1 细菌溢检验法 在检验可疑病苗时,选发病未腐烂的部位,将表皮剥开,用刀片纵切一小块(大约长5mm、宽3mm、厚1mm)黄褐色维管束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如果1min后有乳白色的细菌溢在切口处出现,十几分钟后病组织四周布满细菌液(肉眼或放大镜可看到)就证明有薯瘟病细菌。 在检验可疑薯块时,选发病未腐烂的部位,取一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制成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若有细菌液出现,即为薯瘟病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7413 1987 甘薯 种苗 产地 检疫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