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

    • 资源ID:1079760       资源大小:281.3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

    1、1窑洞文化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 70 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

    2、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 4500 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

    3、,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a:区域地形地貌形成,特点b:等高线地形图与窑洞的综合考查c:区域气候类型,降水特点a:考查学生判断地理图标所承载的地理信息2b: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地理事物能力c: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 13 题。1地坑

    4、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 )A美化环境 B夏季遮荫 C安全警示 D保持水土2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A窑顶雨水下渗 B院心天井积水C窑内气温过高 D窑内外温差大3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当地许多村落开始填埋地坑院,其原因最可能是( )A建筑技术进步 B缓解耕地紧缺C交通用地不足 D生活条件改善【答案】1C2D3B【解析】第 1 题,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院中种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是告诉远处的人有坑,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选 C 正确。第 2 题,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

    5、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选 D 正确。第 3 题,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为缓解耕地紧缺,开始填埋地坑院。选 B 正确。下图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 。读图,完成 46 题。34甲、乙、丙、丁四地黄土覆盖层可能最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高原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暖温带 B降水少、晴天多C黄土表层吸热强 D墙体厚、保温性能好6窑洞选址在丁处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B位于阳坡C地势平缓 D靠近河流【答案】4C5D6C【解析

    6、】第 4 题,根据题意,黄土覆盖层的厚度可从图中实线(黄土高原表面等高线)数值减去虚线(黄土底面等高线)数值进行比较。第 5 题,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多选择在土质坚硬的地方,房顶和墙壁厚度较大,不易传热,因此窑洞冬暖夏凉。第 6 题,根据图中实线(黄土高原表面等高线)变化特征可知,丁处等值线较为稀疏,说明地势较为平缓,有利于修建窑洞。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 。读图,回答 78 题。7甲处黄土层的厚度可能是( )A10 米 B20 米 C30 米 D40 米8从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考虑,最适合开凿窑洞的地点是( )A甲 B

    7、乙 C丙 D丁【答案】7D8B【解析】第 7 题,读图可知,根据图中实线可知,甲地黄土表面高度为 845850 米之间;根据图中虚线可知,甲地黄土底层高度为 805810 米之间,故甲地黄土层厚度为 35454米之间,故选 D。第 8 题,读图可知,丙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不适合人们居住,丁地位于阴坡,光照条件不好,采光条件不好,不适宜人们居住;甲地位于上地,不适合人类居住;乙地位于阳坡,且位于迎风坡,气温和降水适宜,且黄土层较厚,故适合人们居住。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河从北向南自河套下来,到了陕西潼关附近调头东去,形成河东金三角地区。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传说尧

    8、、舜、禹相继在河东建都。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 20 千米,其次为舜都蒲坂,约 60 千米,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 140 千米。材料二 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初是采取“捞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夏季河东盐池所在地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南风猛烈,光照资源非常丰富,最高气温可达 42.6,年降水量约为 520mm,蒸发量却高达 2300mm。材料三窑洞是该地区广泛分布的民居,主要是在黄土断面开挖,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窑洞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5(1)试分析在安邑、蒲坂、平阳三城建都的有利区位条

    9、件。(2)试分析河东盐场形成的自然原因。(3)结合材料分析蚩尤村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答案】 (1)位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取水方便;河运便利;靠近盐湖,有丰富的食盐供应。河谷地区,土层相对深厚肥沃。(2)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蒸发;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平坦,便于晒盐;风力较强,可加快盐晶体的析出。(3)蚩尤村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是躲避强劲的南风。【解析】 (1)三个城市都沿河设城。靠近河流可以方便取水;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位于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有利于城市建设;河谷地区,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靠近盐池,有丰富的食盐供应。(2)盐场形成的条件一般要求多晴天、日照强烈、多风的地方,有利于水分的蒸发,还要有开阔的晒盐场所。河东地区位于河谷地区,地势较平坦,有晒盐的空间;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该地夏季高温,光照丰富,南风猛烈,这些条件有利于蒸发。(3)根据材料二,该地南风猛烈,为了躲避强劲的南风,该地房屋坐南朝北。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8窑洞文化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