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3001173.doc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300117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3001173.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四川省威远中学 2019 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P、a、b 三处的年降水量数据可能分别为( )A150、500、1000 B50、500、1000C150、1000、500 D50、1000、5002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差异的分析, 正确的是( )A甲地降水受夏季风的影响,乙地降水受西风的影响B甲地降水集中在 6 月至 9 月,多地形雨C乙地降水
2、集中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多锋面雨D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差异不大,但甲小于乙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但在距离北京市区以北 120 公里的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大气环流 D 地形4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最宜选在( )- 2 -A 9 月中旬 B 10 月上旬 C 10 下旬 D 11 月中旬下图为某河段平面图,中图为左图中河流某处的河道横剖面,右图示意下左图中 M 湖水量流入、流出的月
3、份分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5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河道横剖面,最符合中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6M 湖平均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A1 月 B4 月 C6 月 D10 月吉林延边的和龙是中国明太鱼加工规模最大的地方,其工序主要是涂上味料后挂起来 晾晒,经较长时间风干。以前延边的明太鱼主要来自朝鲜,近年来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明太鱼供应国。至 2012 年底延边的明太鱼加工业已成为品牌,创造价值近 7 亿元。韩国 80%的明太鱼来自延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7韩国 80%的明太鱼来自延边的主要因素是( )A加工技术 B气候条件 C渔业资源 D加工成本8中国和朝鲜明太鱼贸易量减少的原
4、因不包括( )A运输费用 B海洋污染 C全球变暖 D过度捕捞9当俄罗斯捕鱼船行进到鄂霍次克海域甲处时为当地时间 2018 年 6 月 15 日 11:00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 15 日范围占全球大于 1/2 B该季节巴西高原草木茂盛C此时渔船上旗杆影子朝向东北 D该日南非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地壳断陷而成,贝加尔湖每年 1-5 月结冰。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10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关于两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补给方式相同 B其中有一条河流无凌汛C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 D色楞格河含沙量更小11关于图中 P、T(湖口
5、位置附近)两处,说法正确的是( )A P、T 都形成了三角洲 B P、T 都形成了冲积扇C P 处堆积地貌有利于增加湖泊透明度 D T 处堆积地貌减少了湖泊泥沙沉积量第卷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35 分。36 (2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4 年 12 月 2 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通水一年。材料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 1973 年,2012 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 157 米提高至 170 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
6、河流径流总量的 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 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 800 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左图)和水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循环示意图(右图) 。材料三:为保护汉江流域山区生态,对坡耕地采用了“石坎梯田” (下图)的整治模式。- 4 -(1)材料二图所示环节中能正确表示南水北调的是 , (填序号) ,该水利工程对受水地区的社会水循环影响较大的环节是 。 (填序号) (4 分)(2)简述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原因。 (6 分)(3)说明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8 分)(4
7、)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 (6 分)37 (22 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某岛国示意图(下图右)及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下图左) 。该国面积 28.8 万平方千米,人口 428 万,森林覆盖率达 30%,天然牧场和农场占国土面积的 50%以上,有“世界净土”之称,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但粮食不能自给。(1)描述图中 A 地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6 分)(2)在世界奶粉市场中, “新西兰制造”是优质的代名词,分析其奶源品质好的原因。 (8 分)(3)分析该国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 (8 分)38.(14 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互联网十农业”下,土货变“网红” , ,不再烂在深山无人知,在“互联网十物流”下,- 5 -快递小哥送货效率显著提高;在“互联网+金融”下,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获益颇高,投资者也可从传统银行之外获得另一份收益;在“互联网十人工智能”下,专业的细化催生了大量的高收入新兴岗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城乡之间,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较大,而“互联网十”会改变这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而对我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联系材料谈谈“互联网十”是如何改变我国原有的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并运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简
9、要指出这一分配格局的改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4 分)3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 年 2 月 12 日,习近平在四川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贏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调查显示,部分偏远农村教育投入略显不足,且发展不均衡
10、,有很多家长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不得不在城镇学校旁边租房陪读,因“学”致贫;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受待遇差距、生活条件艰苦等因素制约,优秀教师都纷纷向城市进军;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读职校没出息,都是“打工仔”;私立学校逐渐增多,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另一方面却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结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在扶智方面应如何作为。(12 分)40.(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让农业逐步摆脱对要路素粗放投入等传统动能的依赖,依靠改革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培育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去中国曾长期受农产品供给偏紧和农业明显周
11、期性波动困扰,政府一直把农业高产增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有时甚至不惜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代价也要实现农业高产增产。农业生产者更是依靠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现代化学投入物实现增产增收。这些都是中国农业发展传统动能的典型表征。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动能的深刻变化,农业传统动能的弊端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农业新旧动能的转换。S 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培育发展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光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田” 。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推广运用“互联网” “旅游十” “生态十”等共享
12、经济新模式,发展田园合体、乡村体闲旅游文化体验 、养生养老等产业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该县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1)结合材料,说明 S 县是如何通过新旧动能转换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12 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基础,也是短板。抓住关键,打好基础,补齐短板,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质效。某县积极探索推行“支部统领,主体分工”村级治理机制:优化改进党支部领导,把党的领导充分渗透、有机融入到村级组织建设、人事安排、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设立村民议事会作为常设协商决策机构,在授权范围内行
13、使村级事务的协商决策权,议事会成员由村民直接推选;在原村民理财小组基础上设立监事会,对各类村级事务进行全面监督,重点监督村- 6 -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村工程建设项目和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组为依托,在全村合理设置若干理事会,作为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形成的“支部统领,主体分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重大意义(10 分)(3)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号召人们参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拟两条宣传标语。 (4 分)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
14、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威远 中学 2019 届高三 地理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2019013001173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