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40242.doc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4024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40242.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田家炳高中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文本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小题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 ,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
2、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 ;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 。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 “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辇囊” 。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擎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 ,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
3、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
4、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 “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 ,也称“书袋” ;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 ,也称“照袋” 、 “招文袋” ,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 ,一直到2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 、放烟丝的“烟袋” 、盛放扇子的“扇囊” 、盛放挂表的“表帕” 、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
5、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B. 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滕囊” ,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D. 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6、)A.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B.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C.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
7、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B.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C. 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 ,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3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D. “褡裢”也称“搭膊” ,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 ,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题。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
8、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
9、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
10、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4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
11、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12、。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 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C. 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D.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13、。5. 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 分)6. 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
14、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
15、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材料二:在 1月 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 ,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
16、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6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你”读不读书才重要。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
17、”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
18、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 ,原因之一是上世纪 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19、是( ) (3 分)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 ,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B. 材料二用两个 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7行为进行强烈批判。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0、,完成下列各题。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
21、”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
22、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8使。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明史康茂才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B.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C.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
23、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D.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B. 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C. 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D. 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
24、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9A. 康茂才年轻时通晓经史大义,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义军攻陷蕲县。康茂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立下功劳,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之后多次升迁至淮西宣慰司、都元帅。B. 朱元璋率军渡江。当时,康茂才屯驻采石,扼守长江。朱元璋便派军攻打,但都被康茂才击退。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诱出,以伏兵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于是康茂才率部下归降。C. 洪武元年康茂才随军征伐中原,夺取汴梁、洛阳,并屯驻陕州。康茂才驻军陕州期间,筹集粮草,建造浮桥,接引大军,并招抚绛州、解州,扼守潼关,抵御陕西元军。D. 康茂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辽源市 田家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201901040242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