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清单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诗人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的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一般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大类。(一)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身形象两种。主人公形象即诗
2、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 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内心很悲伤,流下了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才能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
4、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怜才惜贤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5、清秋节!今宵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诗歌抒发了清秋时节词人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和别后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词人形象。(二)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一些作品中,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
6、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三)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体。一些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首诗歌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于谦的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二者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
7、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 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高、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清单二 古诗词常用意象解析一、树木类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
9、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只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10、。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
11、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如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二、花草类红叶传情之物。范摅云溪友议载: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是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
12、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如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13、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芳草“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离情别绪、思亲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
14、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征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有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
15、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菊花)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16、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莲“莲”与“怜”音同,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
17、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情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
18、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才华。三、鸟兽类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
19、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
20、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冯延巳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
21、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寒蝉寒蝉(秋蝉)是悲凉的代名词。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思。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
22、感。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很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
23、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如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音信全无。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思人。莼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标 II5 年高 模拟 2019 语文 专题 古代 诗歌 阅读 讲义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