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 ;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
2、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
3、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
4、实力并重,寓2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B. 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C. 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D. 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B. 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
5、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C. 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D. 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B.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C. 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D. 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 项, “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 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点睛: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
7、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3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主要从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逻辑的角度设题,命题人大多会按照文章论述顺序设置选项,往往既有对局部的考查,又有对整体的考查。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围绕话题整理论述思路,在解题时要有整体意识, B 项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
8、 “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雁阵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 “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 “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
9、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 “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4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
10、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 “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他呆了。他也呆了。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狗娃!”驼爷喊道, “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
11、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4. 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却从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B. “ 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可见狗娃并不想伤害驼爷。C. 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 ,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D. 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E. 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5.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
12、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 本文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4. BC 5. 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 ”、“呐,我又栽上了”等)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5等)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对像狗娃这 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 、“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一点 1 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6. (1) “晚秋的野地死静
13、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2) “蓝天丽日”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3) “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衬托人物复仇的急切心情(4)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 ” 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对全文的理解。A “仍然不思悔改”不正确;D狗娃醒悟,不只是因为莫忘爹娘,最主要的还是前面驼爷的不惧怕、正义感,及从自然雁阵中领悟到了人生道理
14、;E该说法不准确,是对小说主题肤浅化的理解。答对两项 3 分,答对一项 1 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由 “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 、 “呐,我又栽上了”等可知其忠于职守。由“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可知面对威胁不退缩。分析形象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分方面进行概括。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 题详解】试题分析:分析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镜子” 。死静、空阔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蓝空的日头” 。 “
15、雁阵”是出现在蓝天丽日中的,此处环境描写能突出了“雁阵”的象征意义,突出人性醒悟的主题。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
16、门。仲淹上百官图 ,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17、。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
18、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7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 20 岁时取字。B.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 “迁调”表示调职;“右迁” “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
19、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
20、者,不宜全委之宰相。(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答案】7. D 8. B 9. B 10.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本题:名词“定川” 、 “潘原” 、“关中” “山谷间” (地名) “仲淹”
21、 (人名) 、 “贼” 、 “民” ,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贼”是“大惊”的主语,在“贼”前停顿,排除 AB, “闻贼已出塞”是一个完整的句子。8故选 D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 “右迁” “迁除”表示升职;“左迁” “迁谪”表示降职。故选 B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22、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 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这句话在第一段,承接“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说明他是因为生活困苦,而不是“简朴生活” 。故选 B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23、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关键词:“况” ,况且;“进退” ,提拔和黜降;“格” ,标准;“委” ,委托。第(2)句中关键词:“及” ,等到;“以” ,率领;“哭之如父” ,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 ,离开。【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
24、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9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天圣七年(1029) ,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天水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