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201902180227.doc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2019021802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201902180227.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9 月月考试卷(时间 120 分钟 分数 120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每题 3 分,共计 9 分)诗中华文化的灵魂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 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
2、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
3、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
4、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 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 2 -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
5、,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 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
6、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C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D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
7、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C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 1920 年罗素对
8、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3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 年 9 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
9、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 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
10、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 1915 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 77 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作为湖南人,毛泽东
11、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 4 -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12、“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 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
13、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 160 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 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
14、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 77 种。B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C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D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5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5 分)- 5 -6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
15、你的理解。(6 分)二、古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苏秦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
16、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17、。 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7.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6 -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18、/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8.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万乘” ,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 。B“咫尺” ,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 “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得以接近燕王的意思。C“足下” ,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D“三王” “五霸” ,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
19、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 “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B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 “存主母” ,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10. 把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2)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二)古代诗歌阅读(7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1、12 两题。易 水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 ,燕丹归北送荆卿。- 7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注: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渡易水明陈子龙 并刀 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注: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
21、并刀:一种锋利的刀。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两首诗都写到“易水”的景物,胡诗是静态写景,陈诗是在船上动态观察。B 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C 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D 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12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
22、表现诗人雄心志的诗句是“_,_ ,_。”(2)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 “ , ”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论语中说“岁寒, ” ,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近来,木栅动物园里的国王企鹅的“大名”可谓_,尤其在一对企鹅生蛋之后,对他们孵蛋过程的关心与报道,更是达到“举国若狂”的地步。这对企鹅夫妻原本_,相处融洽,但自从母企鹅产下企鹅蛋后,_的企鹅爸爸便抢着孵蛋,甚至为了争蛋,不惜与企鹅妈妈大打出手。经过孵蛋的六十五天里,企鹅爸爸甚- 8 -至创下连续三十四天未进食、六十二天未换班的惊人奇
23、迹。如此超级新好爸爸, ( ) ,尝到小企鹅未出生便夭折的_。14. 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耳熟能详 比翼双飞 喧宾夺主 丧子之痛B. 耳熟能详 伉俪情深 盼子心切 丧子之痛C. 深入人心 比翼双飞 盼子心切 切肤之痛D. 深入人心 伉俪情深 喧宾夺主 切肤之痛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经 过 孵 蛋 的 六 十 五 天 里 , 企 鹅 爸 爸 甚 至 创 下 连 续 三 十 四 天 未 进 食 、 六 十 二 天 未 换 班 的 惊人 记 录 。B. 经 过 孵 蛋 的 六 十 五 天 里 , 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舒兰市 第一 高级 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月月 考试卷 201902180227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