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20181230257.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201812302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20181230257.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六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考情预览】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年份 选文 类型 理解 评价2018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儒家经典 2017 论语公冶长 论语述而 儒家经典 2016 墨子节用 墨家经典 201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儒家注疏 2014 论语季氏 论语公冶长 儒家经典 命题规律1.选材 以近五年高考为主,结合 2009 年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以来的选文,可看出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儒家经典著作及注疏、后人相关文章为主,兼及墨家、法家著作。提醒:道家思想与儒家可比性大,也要注意训练。2.命题 两道题目,题型稳定。第一道多为填空题,有时也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第二道为简答题。考点为对
2、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有时根据文本难度,只考查理解能力,如 2015、2016 两年。技法提分点 27 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四突破理解传统文化经典读文支招四意识理解观点一要具备学派意识2儒家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有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法家的锐意改革等,都是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这一点要明确。二要具备主次意识对于阅读有难度的文本,要以自己能读懂的句子为核心,逐步理解难懂句子的大概含意,然后印证、推测。三要具备联系意识1.联系所学。2.联系题目。做题之前可先看第二题,它往往会提示选文的话题核心。四要具备概括意识选文中的事件或观点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尽量选用经典中的成语、短语等概括性强
3、的词语。典题文本(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 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 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对点解题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 解题指导挖 隐 含 信 息 突 破“甚矣吾衰也!”表面上是对自己衰老的感叹,隐含的信息是因没有梦到周公才感叹自己的衰老。抓 核 心 语 句 突 破“甚矣” “
4、久矣”均为谓语,前置表明突出强调。语气中带有深深的失望。答案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答: 3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答案 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 ,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 “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
5、足称道。(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 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 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 “节用”的含义是_。(不超过 6 个字)解析 “节用”的字面义为节省用度,结合注释来理解末句的意思,即价值最大化, “用财不费” ,从而大概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据此寻找核心语句。答案 去无用之费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答: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
6、材料多次提到“倍” ,可以此为线索理顺大意,即如何增加财富。以分层概括突破,可依据标点符号,三句话,两个层次:先总说“圣人” “可倍” ,再具体说圣人的做法。抓核心语句突破,找到具体做法的核心语句,依此概括即可。如标题的“节用”和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 “非外取地也” “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民德不劳”等。答案 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
7、。圣王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 ”4一、(2018 浙江温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2)子谓公冶长:“可妻 也。虽在缧绁 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 妻之。(论语公冶长)【注】 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子:这里指女儿。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的态度。解析 以分层概括突破,(1)(2)句都是两个层次。冉求“聚敛而附益之” ,孔子
8、的态度;孔子的态度,孔子的做法。从核心语句突破,(1)“非吾徒也” “攻之可也” ;(2)“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以其子妻之” 。可见态度截然不同,据此概括即可。答案 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答: 解析 结合材料,决定孔子态度的是二人的品德,一个“聚敛而附益之” ,一个“非其罪也”,故孔子察识学生注重品德;二人一个为辅佐之臣,一个为狱中之囚,却不影响孔子的判断,可见他不单方面察看身份贵贱;注重动机,季氏已经很富了,冉求还帮他搜刮钱财,可见其动机带有阿附成分,不合乎德政,故孔子贬抑他;全面、辩证地考察学生,不因公冶长一朝为阶下之囚而
9、全盘否定其为人。答案 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公冶长虽被囚,结合其平时的德行,判断他可能是被人冤枉。【参考译文】(1)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了。 ”(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不是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二、(2018 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34 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5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注】 。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注】 讱(r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解释材料中的加点字。邦: 家: 解析 结合古代文化常识来解释。诸侯的封地既叫“邦” ,也叫“国” 。答案 诸侯的封地 大夫的封地4.同是“问仁” ,孔子回答不一,请简要分析孔子给出的实践“仁”的不同方法。答:
11、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如“为仁” “斯谓之仁”等;以分层概括突破,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分别为“克己复礼为仁” 、对人的态度、 “其言也讱” 。从核心语句突破,第一章,由核心语句“克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概括出方法;第二章,由核心语句“如见大宾”“如承大祭” “勿施于人”概括出方法;第三章,由核心语句“其言也讱”概括出方法。三者分别讲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个人的言语,故共同之处是“个人”的做法,即约束自己。答案 第一章孔子指出实践仁完全得靠自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第二章孔子强调为人做事要心怀他人,对人恭敬;第三章孔子指出仁者言语要谨慎而合乎礼;无论哪一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19 高考 语文 二轮 第三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专题 传统文化 经典 理解 评价 技法 分点 27 把握 思想 内容 逐句 观点 20181230257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