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3 正确使用词语【2019 年高考考纲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 E(表达应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能力。所谓“词语” ,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 ,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
2、,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3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重点、难点剖析】一、正确使用实词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
3、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与“景色” , “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2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
4、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 ;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 ,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 “深思” “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 ,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 , “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峭” ,前者重在“陡直” ,后者重在“高峻” ;“冷僻”
5、和“冷落” ,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 ,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6、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 3辨明词义范围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 、 “边疆”与“边境” 、 “局面”与“场面” 、 “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 ,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 ,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 。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7、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 “书籍” “树木” ,后者如“河” “书” “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如:“果断” 、 “决断” 、 “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 “武断”是贬义词, “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3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辰”与“生日” ,“商榷”与“商量” ,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词语的感情色
8、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兹不详论。1把握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义)、奉承(贬义)。2区分语体风格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
9、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例如:“见面”用于口语, “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 ,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 ;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三)从用法方面辨析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
10、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例如:阻碍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 ;而“障碍”是名词,如“排除障碍” 。壮大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 ;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力” 。 精华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 ;“精彩”是形容词,如“精彩的故事” 。 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 ;可当状语,如“公4开表明态度” ;可当定语,如“ 公开的秘密” 。 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
11、”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齿”前边可以加“所” ,构成“所不齿” 。如“人所不齿” 。后边一般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 ,构成“不齿于” 。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 “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后边可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 ,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方法技巧】1辨别语境含义
12、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
13、;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2留同析异比较法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 。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与“化妆” ,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 “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5“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丽,因
14、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一个。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 “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 “我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 ”“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迟疑”常指行动而言, “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常考的虚词有连词、
15、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一)连词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1错用关联词语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相同的。 “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 “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16、。)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 “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二)介词6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 ,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1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
17、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例: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2误用介词(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例: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 ,使前后文不搭配。 “将”应改为“从”) 动物园
18、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三)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例: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 ,就不能用“更” ,可改为“很”) 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例: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
19、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7改为“公开”)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例: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 ,应去掉后一个“不”) 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 “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 ,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 ,或把“否认”改为“承认”)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
20、“又” ,因为“了”表示已然语气)【特别提醒】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 ,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 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易混介词“对” “对于”即可由此区分。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 ,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 。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21、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
22、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8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 “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 “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23、” ;“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不指“在家”和“出门” 。【特别提醒】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 jin,中间。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例如:方枘圆凿 z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解读 热点 难点 突破 专题 03 正确 使用 词语 包括 熟语 教学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