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专用)2019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文言文梳理.doc
《(贵阳专用)2019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文言文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专用)2019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文言文梳理.doc(6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篇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
2、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顺从意愿地做事而不会越过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
3、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2它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
4、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夏说:“博学而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主题分类讲 学 习 方 法 : 第 二 、 四 、 七 章讲 个 人 修 养 : 第 三 、 六 、 八 、 十 一 、 十 二 章学 习 方 法 和 个 人 修 养 均 讲 : 第 一 、 九 章讲 学 习 态 度 : 第 五 章
5、讲 对 时 间 流 逝 的 感 慨 : 第 十 章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一)重点实词解释1子 (说)曰2人不知而不 (生气,恼怒)愠3吾日三 吾身(自我检查、反省)省4与朋友 而不 乎(交往;诚信)交 信5为人 而不 乎(谋划,商量办法;竭尽自己的心力)谋 忠6三十而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立7四十而不 (迷惑,疑惑)惑8 心所欲(顺从)从9不 (越过;法度)逾 矩10学而不思则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311思而不学则 (
6、疑惑)殆12人不 其忧(能忍受)堪13曲 而枕之(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肱14择其 而 之(好的方面,优点;跟从,学习)善 者 从15子在 上曰(河流)川16 者如 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逝 斯17不 昼夜(放弃)舍18 可夺帅也(指军队)三 军19 不可夺志也(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匹 夫20博学而 志(坚定)笃(二)通假字1不亦 乎(同“悦” ,愉快)说2吾十 五而志于学(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有(三)词类活用1吾 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日2学而 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时3 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4温 而知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7、,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故 新5 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传6好之者不如 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乐(四)古今异义吾日 省吾身三 古 义 : _泛 指 多 次 _今 义 : _数 词 _ )(五)一词多义1知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动 词 , 了 解 温 故 而 知 新 动 词 , 知 道 , 懂 得 )2之 学 而 时 习 之 代 词 , 指 学 过 的 知 识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 代 词 , 指 学 问 和 事 业 )3其 人 不 堪 其 忧 代 词 , 那 样 回 也 不 改 其 乐 代 词 , 他 的 )4于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8、 介 词 , 在 于 我 如 浮 云 介 词 , 对 , 对 于 )5为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介 词 , 替 可 以 为 师 矣 动 词 , 担 任 、 充 当 )46而学 而 时 习 之 连 词 , 表 示 顺 承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连 词 , 表 示 转 折 三 十 而 立 连 词 , 表 示 修 饰 温 故 而 知 新 连 词 , 表 示 顺 承 曲 肱 而 枕 之 连 词 , 表 示 顺 承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 连 词 , 表 示 顺 承 博 学 而 笃 志 连 词 , 表 示 并 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2有朋自远方
9、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时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顺从意愿地做事而不会越过法度。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7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9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弯着胳膊当枕头
10、,乐趣也就在其中了。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而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51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2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交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3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 ,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4在处理“学”和“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 ,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5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不同的,别人身上肯定有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选择其中的优点去学
12、习,对缺点能引以为戒,这就是以人为师。6(课后习题)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学习态度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第 2 篇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13、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
14、、6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猪、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禀告。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以实情判断。 ”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15、:“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枯竭了。他们的士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推测,恐怕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
16、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写作特色】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 ,更显示出庄公无谋,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这一主题。(一)重点词
17、语解释1齐 我 (军队;进攻)师 伐2 之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划)肉 食 者 谋3何 战 (凭、靠)以74衣食所 , 敢 也 (指安身;不;独自享有)安 弗 专5小惠未 (遍及、普通)遍6弗敢 也 (虚夸。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加7必以 (实情)信8小信未 (使信服)孚9虽不能 ,必 (明察;诚心以实情判断)察 以 情10 之 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忠 属11公将 之 (击鼓)鼓12齐师 (大败)败 绩13公将 之 (驱车追赶)驰14 视其辙 (下车)下15 齐师 (于是;追赶)遂 逐16一鼓 气 (鼓起)作17 而 (第二次;衰弱)再 衰18三而 (士气)枯竭竭19彼竭我 (
18、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盈20 之 (所以;打败)故 克21难 也 (推测,估计)测22惧有 (埋伏;于此,在那里)伏 焉23望其旗 (倒下)靡(二)词类活用1一 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鼓2小信未孚,神弗 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福(三)古今异义1肉食者 鄙 古 义 : _浅 陋 。 这 里 指 目 光 短 浅 _今 义 : _粗 俗 , 低 下 _ )2又何 焉间 古 义 : _参 与 _今 义 : _隔 开 , 不 连 接 _)3 玉帛牺 牲 古 义 : _祭 祀 用 的 牛 、 羊 、 猪 等 _今 义 : _为 正 义 事 业 而 舍 弃 生 命 _)4小大之 狱 古 义
19、 : _诉 讼 事 件 _今 义 : _监 狱 _ )5 一战可 以 古 义 : _两 个 词 , 意 为 “可 凭 借 ”_今 义 : _一 个 词 , 表 示 可 能 或 许 可 _)6一鼓作气, 而衰再 古 义 : _第 二 次 _今 义 : _表 示 又 一 次 _)(四)一词多义8以 何 以 战 拿 , 凭 借 必 以 分 人 把 必 以 情 按 照 )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于大大小小的诉
20、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以实情判断。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枯竭了。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难以推测,恐怕那里有埋伏。1(2015贵阳)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请你根据
21、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公平,取信于民;精于谋略,知己知彼;善于观察,把握时机;洞察时政,进谏献言。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 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做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将鲁庄公与曹刿9对战前准备的认识做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齐师依仗势力强大,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6请简要分析曹刿论
22、战中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后文集中写曹刿的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远谋” 。第 3 篇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23、能勿丧耳。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如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难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
24、的人也不肯采用。 这是因为,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后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受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阳 专用 2019 中考 语文 设计 一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教材 文言文 梳理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