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北魏统一北方以及所面临的社会状况,认识改革的背景。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习俗方面采取的措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3.通过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知识点一 北魏统一北方1.建国统一(1)386 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社会状况(1)落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2)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3)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
2、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3.主观努力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大批的无主荒地。(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2.政治方面(1)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于州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整顿吏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按照政绩考核地方官吏,改善了吏治,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493 年由平城迁到洛阳,保证了改革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3、融合。2(4)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3.社会风俗(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内容: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知识点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鲜卑族等落后民族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融合于
4、汉族。【易错提醒】1.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宗主大量兼并土地,隐瞒人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北魏实施了均田制。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减少改革阻力,而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行汉制是指将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改为中原的汉制,属于政治制度改革,并非是移风易俗。【图解历史】 民族融合的推手【结构图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3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 拓跋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
5、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史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史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鲜卑族进入中
6、原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提高民族正统地位。2.史料二认为孝文帝在出现汉化趋势时,全面推行汉化措施,促进民族融合,同时促进南北文化交流。3.史料三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1)据史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提示: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4(2)据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提示: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史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
7、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史论归纳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2.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8、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493 年,以 “南迁”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5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
9、至矫枉过正,崇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史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史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史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削弱军力,造成北魏开始
10、衰落。2.史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使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3.史料三批判了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1)史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史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提示:衰落原因: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崛兴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不同: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2)史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提示:反驳: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
11、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6(3)通过上述史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提示: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史论归纳1.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12、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1.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 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 A 项错误;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可知是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 B 项正确;C 项“完全”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均田制有
13、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 D 项错误。答案 B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 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A.建立俸禄制 B.设立三长制C.实行宗主督护制 D.推行门阀等级制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宗主督护7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长制的推行,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门阀等级制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14、期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B3.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政策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解析 材料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 A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
15、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 ,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 A 项不是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故 A 项错误;B 项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措施,故B 项错误;C 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 C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 D 项正确。答案 D5.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8 _2019 学年 高考 历史 第一 单元 中国古代 改革 北魏 孝文帝 民族 融合 学案岳麓版 选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4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