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2.根据商鞅变法内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知识点一 变法的前夕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公元前 362 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 ,广纳贤士。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4.商鞅于公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 年两次实行变法。知识点二 变法的内容1.
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内容: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优势。(2)建立什伍组织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2.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内容: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内容:对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免除其徭役;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到秦国进
3、行垦荒。2作用: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1)全国设立 41 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强化了中央集权。(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相互监督。(3)实行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采取焚烧诗书措施,推行耕战政策。知识点三 商鞅变法的结果及评价1.结果:商鞅遇害,但是新法未废除。2.评价(1)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3)是战国时期的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
4、了基础。【概念阐释】 什伍连坐制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十家连坐。国家加强了管理,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易错提醒】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兼并土地,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商鞅变法中的焚烧诗书会摧残文化,连坐法导致法律严酷,重农抑商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3.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害,但是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在秦国继续推行,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看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徙木
5、为信3【结构图示】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主题 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研读史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n)、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商君书弱民史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
6、,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史料一认为要实现国家强大必须实行法治,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废除了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确立集权体制,改变原有土地制度,4实行新的土地私有制,采取了一系列新制度促进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的“制度环境” ,并分析其原因。提示:制度环境:厉行法治。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据史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
7、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提示: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具备的时代和社会因素。提示:因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政治经济特权;建立什伍组织,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2)经济: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劳动者给予惩罚。在
8、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全国设立 41 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焚烧诗书,推行耕战政策。2.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升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
9、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5级的力量。主题 商鞅变法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
10、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史料一反映了取消贵族封地,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出现土地兼并。2.史料二认为面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严峻形势,商鞅主张富国强兵、重视农战、抑制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到见解。(1)据史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提示: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据史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提示: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
11、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1)奖励军功、建立县制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6(2)废井田、重农抑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1)轻罪重刑,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
12、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3.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确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
13、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1.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解析 秦孝公下决心变法图强应是秦孝公变法强国的原因,但并不是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 A 项错误;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应是秦孝公变法的背景,但不能回答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商鞅入秦宣讲法家理论从而被秦孝公重用,7说明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商鞅
14、的变法主张迎合了秦国的现实需要,故 C 项正确;奴隶主贵族势力普遍衰落应是秦孝公变法的背景,但并不是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D 项错误。答案 C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解析 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 B 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
15、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 C 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但与题干材料不完全相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B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 ,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解析 根据材料“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 ,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可知,商鞅力图通过法律来加强专制君王的统治,故A 项正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向来只有人治而无法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
16、对“民本”观念的提及且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者,商鞅向来强调的是法律而非仁政,故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教育与法律的统一性,故 D 项错误。答案 A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 ,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 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解析 材料中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其主要依据是商鞅在政治方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官员均由君主任命,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故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8 _2019 学年 高考 历史 第一 单元 中国古代 改革 课商鞅 变法 强盛 学案岳麓版 选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4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