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doc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4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高考试题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2018北京卷,13 题 古代农作物的发展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农作物发展的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25 题 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24 题 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状况通过图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铁器的发展中等2018天津卷,12 题 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通过相关史料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等2017新课标,26 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通过历史现象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中等2017新课标,26 题 中国古代农业 利用表格信息,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中等2017年海南卷,6 题 中国古代农业
2、通过历史现象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商品化容易2016新课标,25 题 田庄经济 通过汉代画像砖,考查土地制度较难2016海南卷,6 题 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中国精耕细作中等2016年江苏卷,8 题 农业中的生产工具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古代农业工具容易2015新课标,24 题 小农经济 通过农耕之利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中等该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都有涉及。命题者常以文献资料、图片、表格数据等形式作2分析解读 为小农经济建立背景及古代土地制度来考查。备考时应把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联系起来,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掌握耕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关注奴隶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可将古代土地制度与近代土地制度及现代土地制度演变结合起来复习,注意“古今贯通”考点一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2017 年新课标卷)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题思路】3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 20亩,一家的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 20亩,结合材料中
4、 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 741%,可推知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 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131 亩至 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 B项。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 C项错误。D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2017 年新课标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题思路】【要点解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
5、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 表现 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
6、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三 农业生产工具(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据
7、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5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题思路】【要点解密】考古材料可能是“碎片化的信息” ,单独使用,需要十分慎重。出土文物的数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实际存量。历史上存在和使用过的器物能否保存到后世,是有一定条件的;即使能保存到后世,能否被考古发现,也有偶然性。(2016 年江苏卷)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
8、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题思路】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 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 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故 D项错误。 4地位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6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
9、传承性和延续性。(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018 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19 年高 历史 高频 考点 解密 专题 04 农业 主要 耕作 方式 土地 制度 教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