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6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技术要求(暂行) 二00一年六月八日 前 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
2、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
3、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技术顾问: 叶天竺 张洪涛 陈克强 肖庆辉 魏家庸。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于庆文 张克信 王义昭 其和日格 李长安 曲关生 古凤宝 庄文明。 本技术要求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 录 前 言 1.范围1
4、 2.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1 3.目的任务 1 4.基本准则 1 5.工作程序 2 6.立项论证 3 7.组队要求 3 8.资料收集 3 8.1收集资料的目的3 8.2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3 9.野外踏勘 4 9.1踏勘的目的4 9.2踏勘内容及要求4 10.设计编审4 11.地质调查5 11.1调查内容 5 11.1.1沉积岩5 11.1.2火山岩5 11.1.3侵入岩6 11.1.4变质岩6 11.1.5混杂岩和蛇绿岩 7 11.1.6第四纪地质体7 11.1.7地质构造8 11.1.8矿产地质8 11.1.9其它专项调查9 11.1.10专题研究 10 11.2剖面测制10 11.2.
5、1剖面测制目的10 11.2.2剖面测制布设原则10 11.2.3剖面类型及测制内容10 11.2.4剖面测制精度要求12 11.2.5填图单位划分12 11.3地质路线13 11.3.1地质路线类型 13 11.3.2地质路线部署原则 14 11.3.3地质路线调查精度要求 15 11.4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16 11.4.1目的任务16 11.4.2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16 11.4.3精度要求18 11.4.4图像数据处理18 11.5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9 12. 资料整理 20 12.1 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 20 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1 12.3 野
6、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 21 12.4 最终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22 13. 野外验收 22 14. 图件编制 23 14.1 地质图的编制 23 14.2 其它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5 15. 报告编写 25 16. 成果验收 26 17. 成果登记与出版 26 18.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27 附录A(标准的附录): 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28 附录B(标准的附录): 图幅设计书编写提纲29 附录C(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1 附录D(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4 附录E(提示的附录): 全国地形图编号、分布与接图表36 附录F(提示的附录): 中国地层表
7、与国际地层表37 附录 G(提示的附录): 有关岩石花纹及地质符号(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 未列入部分) 41 附录H(提示的附录):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登记表43 附录J(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 应用 57 附录K(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几种特殊类型调查内容 61 附录L(提示的附录):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67 1.范围 本“技术要求”暂适用于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
8、2. 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通过部分引用下列标准、规范及技术要求包含的条文,并引用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及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成该“技术要求”。在本“技术要求”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
9、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1:500000) DZ/T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 3. 目的任务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10、,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 4. 基本准则 4.1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攻克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难关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经济自然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250000国际分幅测制。 4.2地质填图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11、以野外观察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资料,应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地质填图人员应亲自进行室内常规的镜下岩矿鉴定工作, 取全、取准野外和室内分析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应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不断提高地质填图质量和研究程度。 4.3充分应用RS、GIS、GPS等高新技术,尤其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填图工作中的先导与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的质量与效率,在提高图幅整体调查水平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注重隐伏地质信息的调查。 4.4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的差异性
12、, 1:250000区调分为三类: 4.4.1 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 或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十分陈旧的地区,为实测区; 4.4.2 对近十年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下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 4.4.3 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以上三类测区在统一技术要求下,均按1:250000国际分幅进行测制。并按本1:
13、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编写和提交正规报告和图件。 4.5野外实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10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对修测和片区修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5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 4.6 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所建的125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从而使地质数据与地形特征结合,以数值形式存储,为建立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奠定基础。 4.7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结合测区地质构造特征、自然地理情
14、况、季节的特点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科学地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地部署填图工作量,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合理地安排室内及野外工作任务。 4.8 地质填图要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首先,按照大地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的经济区,面向国家、社会以及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合理部署地质填图工作;其次在填图过程中围绕需要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工作。通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提高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取得新成果。 5. 工作程序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
15、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不是彼此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反馈、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如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中。 6. 立项论证 立项论证由国家地质调查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下达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立项论证中,应遵循本”技术要求”中的有关基本准则和条目。对于修测图幅,立项论证报告中必须确切论述本次调查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A。 7. 组队要求 根据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地组织野外调查
16、队。野外调查队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单幅项目分队应保证由1012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西部地区视情况而定。 对野外调查队地质技术骨干选用,必需本着专业学科面宽、高素质、年青化、敬业精神强的原则。调查队学科涵盖面宽,一般至少由下列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组成:地层、岩矿、构造、遥感地质、第四纪与环境地质,视情况可包含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人员。 野外调查技术人员,一般要求应具备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除具备野外地质调查能力外,还应具备如下三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外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室内普通岩矿薄片鉴定能力及有关实验技能。 野外调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由具高级职称并具备熟练的野外地质调
17、查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应明确地质调查工作的分工职责以及资料保管、经费管理、生活管理、野外救护等辅助性工作。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任务的完成。 8. 资料收集 8.1 收集资料的目的 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为设计编写和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8.2 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 8.2.1 搜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以往150000,1200000,1500000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情况
18、和特征。对青藏高原等地地质填图空白区,则应全面收集、了解以往小比例尺(1500000,11000000等)地质报告和编图资料。 8.2.2详细查阅调查区已有的遥感图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等能提供全局总貌和揭示隐伏信息的各种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从总体上了解调查区的重要地质问题。 8.2.3 详细查阅调查区所有的有关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 等)、研究论文,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 8.2.4尽可能地收集、观察和熟悉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
19、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 8.2.5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时,均需对前人工作成果的质量及其资料可供利用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提取前人资料中有用部分,避免在新一轮的调查中做重复工作;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突破点。 8.2.6收集资料过程中必须详细填制统一的资料卡片。 9. 野外踏勘 9.1 踏勘的目的 编写设计书之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情况 (如测区内各岩类发育以及分布概况、地质构造发育类型、样式及复杂程度等) 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并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同时还要了解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
20、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9.2 踏勘内容及要求 9.2.1 踏勘的室内准备: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根据收集调查区以往工 作有关资料,提出图幅以往工作评述分析意见,明确图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本次调查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划分遥感影像单元和形态单元。参考已有地质资料,初步拟定工作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 全面收集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 9.2.2 对以往调查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野外踏勘以专题踏勘或重点片区的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关键性地段,特别是对前人工作中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
21、行观察研究,初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以往调查程度低的地区或调查空白区,可参照遥感地质解译草图有选择地进行概略性的路线地质踏勘;踏勘时应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每一个测区必须有一或至两条贯穿全区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关键层段有代表性的岩矿等标本,带回室内进行一些必要的切片观察和快速测试分析。实测区应进行全面踏勘,修测区和片区修测区应进行重点踏勘。 9.2.3 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资供应、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还要了解该地区民族
22、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9.2.4 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实测区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对各岩类区应进行大、中比例尺的实测剖面,初步建立各岩类的填图单位。 9.2.5 测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有矿点较多时,实测区应组织人员对矿(化)点进行全面踏勘,了解成矿地质背景;修测区应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类型选择踏勘,但踏勘数量不少于总数的1/3;片区修测区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踏勘;凡经过踏勘的矿点都要检块取样,采岩矿标本和多项分析样品进行分析测试。 10. 设计编审 通过上述野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01 02 250000 区域 地质 调查 技术 要求 暂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