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40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pptx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40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40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pptx(3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四 近代以来的世界 科技与文化,-2-,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3-,主旨概览把握专题线索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事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条线索: 线索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4-,线索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 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的历程,人类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达尔文提出
2、了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对后世影响巨大。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线索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近现代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流派纷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多元化的特色。,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6-,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本讲内容中仅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标全国卷中出现过,其他内容均无考查。 2.从社会热点看,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3.从预测角度看,不同时期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仍会是重要的命题角度。,-7-,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17课标全国,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解析,-8-,考题扫
4、描,2.(2017课标全国,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解析,命题特点,-9-,考题扫描,3.(2015课标全国,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解析,命题特点,-10-,考题扫描,名师点评高考试题从结构上看,遵循“历史
5、热点化,热点历史化”的原则,即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坚持大视角、小切口的原则。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命题特点,-11-,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2)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地位: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
6、证。,-12-,(6)影响 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如红岩上甘岭东方红等。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破除“四旧”,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洗劫。 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迫害。 “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13-,3.文化事业的繁荣 (1)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7、 (2)表现:文艺创作再现生机。,-14-,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过渡时期的教育方针 依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影响: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15-,(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内容:毛泽东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成效:到1965年,初
8、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教育事业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 (1)措施:“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16-,3.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措施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80年以来,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 (2
9、)成效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职教普教并举,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17-,概念阐释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18-,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起步 (1)国防科技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10、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和农业领域 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学: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1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5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9月,由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 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20-,3.走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四 近代 以来 世界 科技 文化 40 现代 中国 课件 人民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4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