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态。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 。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中唐前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的又一高潮,其间诗人辈出,诗风各呈异彩。创新求变是其主题。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
3、咏史诗则豪迈畅朗。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寄李儋元锡叙述了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与盼望,抒发了乱世中一个地方官员的内心矛盾和苦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了诗人贬官潮州的悲愤和衰朽残年的感受。诗中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眺的景色描写和聚会无期的感情抒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愤慨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西塞山怀古通过历史的兴亡史实,表达了天险不足恃、割据注定失败、国家不容分裂的主题,寓含隐忧,并严正劝告。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自河南经乱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抒发了在战乱
4、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兄弟姊妹抛家弃业羁旅一方的离乱之苦。全诗用白描手法,毫不雕琢,如话家常,却颇生动感人,显示出白诗的风格。天上谣运用神话传说虚构了一个新奇瑰丽、尽善尽美的神仙世界,曲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全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1.理解诗歌内容应注重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但是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对理解诗歌内容有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
5、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有意识地运用所了解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诗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3 寄李儋元锡这首诗写得十分感人,境界上和艺术上都堪称一流,在鉴赏时,应注意先背诵,然后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如西塞山怀古 。5读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对形象的把握。应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要理解“
6、千里雁” “九秋蓬”等物象。寄李儋元锡常识速览识 作 者 与柳宗元并称的诗人韦应物韦应物(约 737约 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韦应物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探 背 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
7、儋、元锡都是韦应物的好友,曾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与韦应物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见面。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好友。巧 识 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抒发了诗人因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3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 。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 。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圆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是一首寄赠诗,也是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首联从叙别始,流露出对别后
8、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一个“愁”字,写出自己的烦恼苦闷。颈联,一个“愧”字,吐出内心的愧疚之情。尾联,一个“讯”字,写出对友人到来的盼望之情。文本精析1本诗开篇写“花” ,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抒发了诗人因不能与朋友会面相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2 “今日花开已一年”的“已”字,有的版本写作“又”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阐明你的看法。【答案】 各有其妙, “已”照应“去年” ,以数字“一年”客观真实地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表现别后思念情深;“又”照应“花里” ,以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表达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3如何理解“世事茫茫难自料
9、”中的“世事”?作者为什么感到“难自料”?【答案】 因为当时皇帝逃难在外,消息不通,情况不明。在这种形势下,作者只能感慨自难 自 料己无法料想国家的命运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4 “春愁黯黯独成眠”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 -【答案】 反衬。以情叹景,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春景、春色反衬了作者的矛盾和苦闷。5范仲淹评论“邑有流亡愧俸钱”为“仁者之言” ,从“愧俸钱”可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说明诗人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食俸禄。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10、。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的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6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 (1)内容上, “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而“西楼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友情深挚浑厚,溢于言表。(2)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7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 (1)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2)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3)抒发一个清正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矛盾和苦闷;(4)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切,期盼其来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常识速览识 作 者 “百代文宗”韩愈韩愈(7
11、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他和柳宗元携手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 5 -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历代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探 背 景 韩愈因上书论佛骨表 ,力谏宪宗勿“迎佛骨入大内” ,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距当时的京师有八千里之遥,是个荒蛮边远之地,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
12、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巧 识 文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韩愈因横遭贬谪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以及联想到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凸显出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一封/朝奏/九重/ ,夕贬/潮州/路/八 。天 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 。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 。边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怨悔之意。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即
13、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交代后事,沉痛,凄楚难言。读时注意这种感情的变化。文本精析1首联中“朝奏”与“夕贬” 、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对忠谏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明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答案】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3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抒- 6 -写了途中什么样的感受?【答案】 秦岭云遮雾绕,
14、家乡渺无归处;蓝关冰封雪阻,瘦马趑趄不前。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渲 染 伤痛 之 情 天 气 恶 劣 云 横 秦 岭雪 拥 蓝 关 语 意 双 关 比 喻 仕途 险 恶4纪昀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评价是“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 “
15、朝奏” “夕贬” “路八千” “衰朽” “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感情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正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 “云横” “雪拥” ,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衰飒。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常识速览识 作 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共生活十四
16、年,死于柳州。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 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探 背 景 唐顺宗时,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人因参加永贞政治改革活动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由于阻挠势力较大,又分别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任刺史。这首七律是柳宗元初到柳州时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而写的。- 7 -巧 识 文 柳宗元借形象化的
17、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受到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无限忧虑;表现了自己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也表现了对共同遭贬的友人的深切怀念。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城上/高楼/接/大 ,海天/愁思/正/茫 。荒 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 。乡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读时要注意这一特点,用哀愁的语调读出。文本精析1作者在首联中说“愁思正茫茫” ,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何这样?【答案】 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
18、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情。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 作者以风雨喻谗人之嚣张,借“芙蓉” “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3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颔联写风雨楼前的_景,是实写。颈联写山重水曲的_景,是虚写。有实写有虚写,起到了景中寓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遭受打击且不能与朋友互通音信而产生的无限愁思,与首联“_”一词相照应。【答案】 近 远 愁思4 “愁思”贯穿全诗,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 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 8 -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创新 唐诗 教师 用书苏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选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