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安阳市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1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11 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 1217 题有多项正确,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2 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1.关于重力、弹力、摩擦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物体的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B. 物体受到的弹力是因为与受力物体相接触的另一物体的形变而引起的C.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式 Ff=F N中,F f与 FN的方向相互垂直D. 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成正比【答案】D【解析】
2、A、重心是物体各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均匀圆环的重心不在圆环上,故 A 正确;B、物体受到的弹力是因为与受力物体相接触的另一物体的形变而引起的,故 B 正确;C、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而弹力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式 Ff=F N中,F f与 FN的方向相互垂直,故 C 正确;D、滑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成正比,而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故 D 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2.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和思路,以下关于所用研究方法或思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
3、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B. 根据速度定义式 ,当 t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 伽利略对落体问题的研究思路是: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类比法- 2 -【答案】B【解析】质点是理想模型,利用理想模型法,A 错误;瞬时速度的定义是当时间趋近于零时,平均速度就可表示瞬时速度,利用了极限思想方法,B 正确;伽利略在研究物体下落规律时,首先是提出问题即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进行了猜想即落体是一种最
4、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就是速度变化是均匀的,接着进行了实验,伽利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推理,然后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出结论,C 正确;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无数小段,采用的是数学中的微元法,D 错误3.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开始大力推行文明交通“车让人”行动,如图所示,以 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一位老人正在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车头距离停车线 8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5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如果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 t=2s 时,汽车离停车线的距离为 2mB. 如果在距停车线 6m 处开始刹车制动,汽车能在停车
5、线处停下C. 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4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停下D. 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2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停下【答案】D【解析】【详解】A、汽车速度减为零所需的时间 t= = s=1.6s,则 2s 内的位移等于 1.6s 内的位移,x= t= 1.6m=6.4m,此时汽车离停车线的距离x=8-6.4m=1.6m,故 A 错误B、因为汽车速度减为零时的位移为 6.4m,大于 6m,可知如果在距停车线 6m 处开始刹车制动,汽车车头不能在停车线处停下,故 B 错误C、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4s,则在反应时间内的位移 x=v 0t=80.4m=3.2m,到停止时的位移
6、 X=x+x=6.4m+3.2m=9.6m,大于 8m,汽车车头不能在停车线处停下,故 C 错误D、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2s,则在反应时间内的位移 x=v 0t=80.2m=1.6m,到停止时的位移 X=6.4m+1.6m=8m,汽车车头刚好能在停车线处停下,故 D 正确- 3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刹车问题,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知道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如图所示, A、 B 两物体相距 s7 m 时, 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正以 vA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 B 此时正以 vB10 m/s 向右匀减速运
7、动,加速度 a2 m/s 2,则 A 追上 B 所经历的时间是( )A. 7 sB. 8 sC. 9 sD. 10 s【答案】B【解析】【详解】物体 A 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 A=vAt=4t物体 B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过程的位移为:x B=vBt+ =10tt2设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 t1,有 t1=v/a=5s在 t1=5s 的时间内,物体 B 的位移为 xB1=25m,物体 A 的位移为 xA1=20m,由于 xA1+SxB1,故物体 A 未追上物体 B;5s 后,物体 B 静止不动,故物体 A 追上物体 B 的总时间为:t 总 = = s=8s故选:B【点睛】首先根据速度时间关系
8、求出 B 停下所用的时间,根据位移时间公式结合几何关系列- 4 -式求解此时物块 A 是否追上物体 B,如没有追上,A 匀速走完剩余位移,根据速度位移关系,求解时间即可。5.如图所示,汽车向右沿直线运动,原来的速度是 v1,经过一小段时间之后,速度变为v2, v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由图中所示信息可知( )A. 汽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B.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v1的方向相同C.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v1的方向相反D. 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 v 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 ,根据图象可知, 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而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所以加速度方向与
9、初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故 C 正确,ABD 错误。考点:加速度【名师点睛】矢量相加和矢量相减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者三角形定则,即矢量相减可以转化为矢量相加。视频6.一质点沿 x 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坐标原点时开始计时,其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 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0.5 m/s2B. 质点在 1 s 末速度为 1.5 m/sC. 质点在第 1 s 内的平均速度 0.75 m/s- 5 -D. 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0.5 m/s【答案】B【解析】A、B、由图得: 根据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得: ,对比可得: ,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a=20.5=1m/s2初速度
10、为 v0=0.5m/s,则知质点的加速度不变,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A、B 错误C、D、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1s末速度为 v=v0+at=0.5+1=1.5m/s则质点在第 1s 内的平均速度为 ,故 D 正确,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的关键要写出解析式,采用比对的方法求出加速度和初速度,明了物体的运动情况后,再由运动学公式研究图象的信息7.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 AB , 照片中轨迹的长度为 2mm ,照片长度的比例尺为 110 。已知曝光时间为 0.001s ,则小石子出发点 离 A 点的距离大约为( )A. 6.5
11、mB. 10mC. 20mD. 45m【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照片上痕迹的长度,可以知道在曝光时间内物体下落的距离,由此可以估算出 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由于时间极短,可以近似表示 A 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最后再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可以求得下落的距离- 6 -【详解】由图可知 AB 的长度为 2cm,即 0.02m,曝光时间为 ,所以 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由于时间极短,故 A 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近似为 20m/s,由自由落体的速度位移的关系式 ,可得: ,故选 C。【点睛】由于 AB 的运动时间很短,我们可以用 AB 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 A 点的瞬时速度,由此再来计
12、算下降的高度就很容易了,通过本题一定要掌握这种近似的方法8.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 7 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 3 s 内的平均速度大 6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 m/s2 B. 15 m/s 2C. 3 m/s2 D. 4 m/s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第一个 3s 内的平均速度为第 15s 末的速度;第一个 7s 内的平均速度为第 35s 末的速度;则有: ;故选 C。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9.气球以 1.25 m/s2的加速度从地面开始竖直上升,离地 30 s 后,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g 取 10
13、m/s2,则物体到达地面所需时间为( )A. 7 s B. 8 s C. 12 s D. 15 s【答案】D【解析】【详解】物体刚从气球上掉下时气球的高度为 ,此时气球的速度为 v=at=1.2530m/s=37.5m/s,物体从气球上掉下后做竖直上抛运动,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将竖直上抛运动看成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有: .代入得:-562.5=37.5 t-5t2,解得 t1=15s, t2=-7.5s(舍去).故选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气球和物体的运动情况,将竖直上抛运动看成一种匀减速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要注意位移的方向10.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 m1
14、和 m2的木块 1 和 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连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 7 -木块 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木块 1 受到重力、弹簧的弹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而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求出弹簧伸长的长度,再求解两木块之间的距离;【详解】对木块 1 研究,木块 1 受到重力、弹簧的弹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弹簧的弹力:又由胡克定律得到弹簧伸长的长度: 所以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故选
15、项 A 正确,选项BCD 错误。【点睛】本题是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的综合应用,关键是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1.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 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A 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8 -A. 木块 A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B. 木块 A 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C.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D. 木块 A 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答案】D【解析】:选 D.木板向左运动,木块 A 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因此受向左的滑动摩擦力,A 错误,D正确;木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安阳市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物理 上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