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1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
2、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把宗族关系同政治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 A;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夏商周时期,中央政治权利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 错误。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 国家统一安定B. 王权高度集中C. 实行血缘政治D. 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2根据“天下为家,各亲
3、其亲” 、 “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 “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统一安定、王权高度集中,排除 AB;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 错误。3.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答案】C【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
4、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为 C 项。A、B 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4.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 ,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 “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 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 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 “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答案】A【
5、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与周有血缘关系的吴国国君和燕国始祖,由于吴国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臣民中有不少戎狄成分,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服从汉族传统文化的地区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在“中国”的标准方面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春秋时期血缘关系并没有完全失3去政治意义,故 C 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的文化色彩标准,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项排除。【点睛】 “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即使是边远
6、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
7、并未成为定制” ,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 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 D 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6.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4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秦的统一和书同文。
8、根据图片内容可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但最终都统一成了秦的文字,反映了秦攻灭六国后统一各国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没能全面涵盖题意的主旨,故排除 A 项;书同文无法反映文字书写艺术的不断发展,故排除 C 项;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排除 D 项。故选 A。【点睛】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7. 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
9、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 )A. 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 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 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 推崇孔子礼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 A 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 B 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 C 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东汉顺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术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
10、最初的 50 人剧增至10000 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5【答案】D【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教授
11、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 C 项错误。故选D。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D【解析】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 A 错误,D 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 B;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故答案选 D。10.三国时
12、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错误;B 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13、期,北方战乱频6繁,C 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11.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中书省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后复命中书省,说明唐朝官制根植于历代传
14、统,故 D 项正确;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中书省和六官制,并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唐朝官制的由来,并不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加强,故 C 项错误。1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 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 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说明魏晋时期的选官权力在地方,依据题干“隋唐确立了
15、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说明选官权力在中央,因此题干变化说明科举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内容均与材料主旨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不符,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掌握科举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 、 “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的分析理解。13.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 ,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 ,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7A.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
16、.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A.从材料可以看出,梁武帝是对九品中正制定的调整,重视九品中正制前提下加强对人才的文化教育。故 A 项正确。B.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九流常选,所以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故排除 B 项。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下,进入官场子弟的文化教育,并没有说严重打击了氏族势力。故排除 C 项。D.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科举制开始是隋朝。故排除 D 项。1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 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 门阀
17、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 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由“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可以得出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 B,而排除AD;由“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说明表象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即所谓的“共天下” ,C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1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 科举制亟待进
18、一步完善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8【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 C 项错误,B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A.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 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唐朝时
19、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 A 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 B 项错误;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 ,故 C 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货币的发展表现17.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
20、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答案】D9【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排除 A;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C 不是材料主旨,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故 D 正确。18.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
2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 ,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 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B 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 C 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19.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
22、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 “大历十四年” “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10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
23、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 C 项错误。故选 B。点睛:决定社会面貌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封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谁所有即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无不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赋税制度是由土地制度的变迁而演变。20.下列对图 1、图 2 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生
24、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答案】B【解析】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 正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自唐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11难以避免,C 表述太绝对,错误;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 D 错误。21. 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